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1%
壳壳果电子商务服务大厅
“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休闲养生度假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线路
宣州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成就篇聚焦“十二五”宣城市农业发展
“十二五”以来,宣城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预计2015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元,年均增长13.2%;实现粮食产量128.7万吨,年均增长2.8%;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53亿元,年均增长19.7%;蔬菜、茶叶、肉蛋奶、水产品总产分别达80万吨、3.5万吨、27.3万吨、11.5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14.7%、45%、10.5%、17.3%。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市县农委为经营主体发展开展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每年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银企对接、农产品展销、农批对接等各项活动,宣州、郎溪、旌德区县财政出资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平台。截至去年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8个、国家级6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市级农产品行业协会10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打造名优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郎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扎实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和部级粮油棉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建设,粮食单产比2010年增长约12%。新、改建无性系良种茶园8.3万亩,建成标准高效茶园4.3万亩。建成市区5000亩保障性钢架蔬菜大棚基地,创建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7家,其中部级15家。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6家,农产品保障供应更加丰富。
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已创成宣州、广德、宁国、绩溪和郎溪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宁国、广德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实施“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工程,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9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4个农产品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累计达404个,85%以上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市场并拥有较好的声誉。
拓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天地。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宣城市全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在上海及周边省市影响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1411万人,旅游收入62.7亿元,7个县(市区)已全部获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宁国、绩溪、泾县三个市县为国家级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5个,其中五星级示范点2个。“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休闲养生度假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精品线路”。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建立“五有”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90个,初步形成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宣州、郎溪、泾县建成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广德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96万亩,流转率42%。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宣州、广德两地基本发证到户,其他五个县市已全面开展确权工作,预计2016年一季度末基本完成。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结推广宣州区花园村的经验,2015年启动8个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金融、保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猪(禽)—沼—粮(菜、果等)、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观光生态农业等五种模式及技术,涌现出一批生态农业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7万亩,85%以上的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做到与林、菜、茶、果结合。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出台了《宣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和《秸秆还田机械叠加补贴具体规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机械化还田面积222.5万亩。开展农业源减排工作,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较2010年削减20.1%、13.3%。
展望篇
确定“十三五”目标任务及2016年重点工作
“十三五”期间,宣城市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力争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0%左右;粮食总产135万吨,年均增长1%;农产品加工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2.5%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5:1;创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建设,力争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区)达7个、示范乡镇(区)30个、示范主体100个。为此,市农委确定2016年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提高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实施“粮食绿色增长模式攻关”项目,全市布点15个,实施面积75万;对建成的5000亩城区蔬菜保障基地,逐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基地产出能力;低产茶园改造和新培植新品种茶园面积2万亩和1.5万亩;创建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山区县水利设施、机耕道路滞后的局面,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落实好农业购机补贴政策,重点围绕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山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推进机械化进程;开展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其他6个县市区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农业绿色增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结合宣城实际,以经营主体为载体重点继续推广五种生态模式,探索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示范点。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益。加强产品自主品牌创建,力争新增农业类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10个,认证农业“三品一标”4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争创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以上。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服务方式,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支持政策。力争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0个,新增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组建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0个,其中市级示范联合体20个,省级示范联合体6个以上;通过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土地流转率达45%。
优化家禽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优化资本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突破,推进全市家禽业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转型,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加快推进企业的重组步伐,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益;加强同科研机构合作,在地方优良品种开发和优质家禽饲养方面取得突破;加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禽养殖户的合作,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组织市县两级“千名科技人员进万户农家”活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计划培育2500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发展“互联网+农业”,提升农业区域竞争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2016年计划与常州市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宣城市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平台”,重点建成集配中心,一头通过农业物联网连千家万户,一头通过电子商务进农产品大市场。
激发农村改革活力,提升农业法治水平。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力争试点村达10个以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村);认真组织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大涉农法律法规宣传,改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依托项目建设,创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创新等五大重点领域规划建设农业项目,着力提高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和达产率,力争早日建成一批具有带动能力的农业项目。
实施产业脱贫,打赢扶贫攻坚战。优先帮扶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产业特色村,扶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把有劳动能力和从事种养业愿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委系统基层人员“包村联户”服务范围,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1项种养业技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等设施,吸收贫困户就地就业。
新闻推荐
“呜”的一声汽笛响起,7102次列车从宣城站缓缓驶出,时间定格在1月9日上午11点16分,列车长苏纪平站在车厢门口,向车站的人群挥了挥手。这是7102次列车最后一次驶过宣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