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瞿佳龙 文/图
在泾县,有这样一群人,彼此之间可能素未谋面,但是,他们却通过互联网,数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每人每月拿出十元钱,资助贫困孩子上学。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目前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地壮大,并成立了泾县爱心家园助学服务社,正资助着34名学生上学。2016年3月22日,记者见到了这件事的发起人李勇,听他讲述这些年来,那些聚沙成塔的故事……
■互联网+爱心助学
故事要从2012年12月,泾县的一次“驴友”聚会说起。
“10块钱,只是早餐的一碗牛肉面,在你日常用掉的钱里就像是一粒沙。但要是汇聚起千千万万粒沙子,就能聚成一座塔,我们可以用这些钱来资助许许多多的贫困学生。”在那次聚会上,43岁的李勇激情四射地向“驴友们”畅谈着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个爱心QQ群,每一个成员每月捐出十元钱,将这些钱集中起来资助贫困学子。号召一出,立即得到众多“驴友”的响应,当年的12月22日,爱心QQ群正式成立,首批就有45名成员加入,由此,这个45人的QQ群,每月每人开始拿出10元钱,开始了资助之路。
第一个被资助的学生叫李杰,泾县茂林人。2013年,9岁的李杰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和残疾的父亲、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在破旧的房屋里,空空的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张床和一个灶台,这也构成了全家人的生活,从吃到睡。内向的李杰,不爱说话,偏偏又过早懂事。不但学习成绩优异,更像小大人一样忙前忙后的干活,李杰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没伞的孩子,要学会奔跑”。
李杰的这句座右铭刺痛了李勇。因为家境贫寒,李勇在19岁时便辍学入伍。2001年退伍后,经过一番打拼,李勇的生活渐渐殷实起来,他想帮助那些寒门学子。2006年李勇也曾资助过一个学生,但这名学生却因为家境实在贫困,早早地选择了辍学。这让李勇感到助学的事情不但迫切,而且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李杰被成功资助,在群里引起了不小反响,尤其是看到照片上李杰纯真的笑容,每个人都觉得,助学的事不但要做下去,还要做大,群友们开始自发发动起身边人加入进来。
2013年,爱心群发展到170人,资助的学生增加到4名。资助的标准也定了下来,在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每人每月300元,高中之后,资助每个月500元,上大学之后,资助其每年的学费。
2014年爱心群有了微信群,人数也达到470人,资助了7名学生,这一年4月份,爱心群在李勇的牵头下成立了泾县爱心家园助学服务社。同年11月份,泾县百姓论坛上有了服务社爱心专版,被资助学生的情况开始在专版上公示。
2015年爱心群人数达到近千人,微信群里也有200多人,资助的学生更是达到了34人。
如今参与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平台从选择资助对象到资金公开有了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
为了找到更多的寒门学子去资助他们,李勇和热心网友们花了5天的时间跑遍了泾县38所中小学教学点,和所有的学校负责人建立了联系。由学校初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然后再征集网友实地考察,再将考察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网上公示出来。多数网友认可后,再将被资助学生的情况在论坛专版、群内公示15天,确定无异议之后,为被资助学生开设账户,每月按时将钱打到学生账户上,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在网上公示的还有每个月网友捐款数目和使用的详情。并且每次去学生家实地考察的费用全部都是网友自费,网友们也始终秉持不在被资助人家里吃一顿饭的原则。
■聚沙成塔薪火相传
当初在“驴友”年会上,网友叶子是第一个响应李勇的号召。叶子本名叫范爱荣,家住泾县最偏远的西阳乡,从小家境贫寒的她,对“贫穷”二字有切肤之感,尤其是每年到了开学交学费的时候,她总是窘迫地问老师“学费能不能再缓几天”。也正是因为贫穷,为了能让妹妹上学,范爱荣17岁的哥哥毅然辍学去打工。如今,每每看到在外打工的哥哥,叶子还会在想,假如那时,有人能帮他们一把,哥哥的命运或许就会截然不同。
叶子不希望哥哥的悲剧在其他人身上重演,不顾家人的反对,她加入到助学的队伍中来,并成为服务社管理人员之一。她除了捐献善款,还承担了收集整理、发布资料、管理账目、定期给学生们打钱的事,有时候忙起来,家人都搞不清服装店和服务社究竟哪个才是她的“正业”,甚至许多时候她还是学生们知心的“叶子姐姐”。但范爱荣说,正是这三年,让她找到了聚沙成塔的意义,她给记者说起了他们捐助的一个贫困学生吴梅香的故事。
吴梅香,是众多管范爱荣叫“叶子姐姐”贫困学生之一。2015年3月,范爱荣和网友第一次见到吴梅香时,她正在备战高考。但贫寒的家境给吴梅香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吴梅香的母亲因病丧失劳动力,全家人只能靠父亲种田的收入养家糊口,一家三口至今仍住在土房子里,甚至吴梅香在体育课上受伤看病的四十元钱都是向班主任借来的,并且只能从下个月的生活费中挤出来还。
不久,范爱荣和网友们给吴梅香送去了资助,并承诺,如果考上大学,将全额资助她的学费。这让吴梅香的心理压力小了很多,同年6月,吴梅香考上闽南师范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范爱荣感受到了吴梅香的变化,变得爱笑了,开朗了。并且逢年过节总会发来问候和祝福,放寒假的时候,吴梅香还特意到服务社看望志愿者们。
范爱荣告诉记者,像吴梅香这样懂得感恩的学生很多很多,这也是她们做这件事的初衷,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并能将善的薪火传递下去,范爱荣说这就是她理解的聚沙成塔的意义所在。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群里的每个网友捐资助学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在虚拟的网络里,他们分享着在真实世界与人为善的快乐,这份快乐又温暖着他们自己。
施春咏就真切的感受到这份快乐,她说资助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孩子们身上的变化,我们内心也变得愉悦起来”,正是这种共同的愉悦感让他们这群陌生人彼此靠近,在网络上找到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让他们互相温暖,施咏春给记者也讲了个故事。
去年爱心群里有个群友罹患白血病,需要血小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15名群友自发赶到合肥为他捐献血小板。万幸的是前期治疗相对顺利,血小板没能用得上,这名群友就将这些血小板无偿让给了别的病友。
施咏春告诉记者,在群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有太多太多。善,像是黏合剂将沙子们紧紧地黏在了一起,人多力量大就体现出来了。去年有个上海的老乡捐了批衣服,60多名网友自发的将衣服拉到茂林、廊桥义卖,更多的网友前来购买,很快衣服就一售而空,卖了有3万多块钱。
2014年,李勇意识到光靠网友爱心资助毕竟力量还是有限,要长久地把这件事做下去,就必须有实体经济,于是他在网上再次发出号召,呼吁大家共同出资建一个酒店,无论酒店盈亏每年都拿出一万块钱来资助学生,假如酒店当年的效益好,就拿出更多的一部分钱来做善事。70多个网友纷纷出资,很快家园酒店开门迎客,为此范爱荣还专门关掉了自己的服装店,来酒店帮忙。
李勇告诉记者,发达的网络将网友们的善举广为传播,并起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如今在泾县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才采取网络众筹的模式捐资助学,甚至还有几个合肥的网友听说这件事之后,也组建了爱心群,并捐助了两名泾县籍的学生。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善良,都想做公益,只是缺一个平台,爱心家园助学服务社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李勇说,“聚沙成塔,塔高了看到的人就多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帮助更多人,将慈善进行到底。”
爱心义卖得到热心人的支持。
一位参与爱心义卖的网友在摊位前留影。
寒门学子吴梅香家外景。
唐天育和同学们在一起。
新闻推荐
□ 胡瑞琨 陈新本报讯 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深藏心底50年的爱国情怀。1月27日,记者见到72岁的满时新老人时,他正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四处联系能为他提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