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陈珉:妇产科母婴的“守护神” 周东红: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来源:宣城日报 2016-04-29 10:26   https://www.yybnet.net/

■在宣城,有一位女性朋友的贴心人,一位被亲切称为“母婴守护神”的医生,她就是宣城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陈珉。

工作二十多年来,陈珉一直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座右铭,全身心投入妇产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

“作为妇产科医生,守护母婴的生命是我的职责。”熟知陈珉的人,都知道作为妇产科医生,陈珉始终视产妇和孩子的安全高于一切。

曾经有一名临产的艾滋病患者来到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护士站,孕妇家人焦急、惶恐,原来其他医院都不愿意接收他们,在分娩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而此时孕妇已经临产。陈珉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开了住院单,并亲自在产房里主导分娩,亲手接下了一名健康的婴儿。孕妇及家属的眼眶红着说:“多亏了有您,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真的太谢谢你了。”

曾经一位妊娠并发“产后出血、重症肝衰竭”(死亡率高达85%)的患者来院急救,陈珉带领全科人员全力以赴地抢救,整整两天两夜没有离开科室,硬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这样的例子对于陈珉来说,太多太多,为了白衣天使那神圣的责任,她柔弱的身躯总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妇产科工作可以用“没日没夜”来形容,作为一名科室管理人员,陈珉几乎每天穿梭在产房、手术室、病房,还有门诊,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甚至为了病人,她常年牺牲正常的休息时间,手机从不关机,有时从早到晚连台不间断手术,下班后还要电话访谈或上门访视出院病人。

有一回,科室同事赴西藏浪卡子援藏,半夜打来求助电话,原来一位藏民孕妇难产,那里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这种情况年轻的同事没遇到过,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陈珉通过电话指导同事实施难产操作,1个小时后孩子平安分娩,母子平安,藏族人民竖起了大拇指,操着生硬的汉语对陈珉说“谢谢”。

长期的早出晚归和超负荷工作使陈珉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时疼得难以忍受,但无论多么辛苦和疲惫,对待产妇的她始终是笑面如春风。

勤于学习提技艺,陈珉深知,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必须具有高超的医术,掌握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才能担当起这份神圣的工作。

陈珉先后到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杨浦中心医院等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内举行的业务培训班。通过学习,她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多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地抢救各种危重患者。

努力钻研求创新。近年来,陈珉组织开展多种新技术、新项目及市级、院级科研项目,如腹腔镜、宫腔镜手术,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宫颈疾病的LEEP刀手术,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等,并多次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二等奖。同时,先后在《安徽医药》、《中华医学会全国疑难病延误诊治》等国家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91例分析》《9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获得市科协年会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二等奖等。

一个人可以带动一个科室、一个专业的发展,陈珉就是这样的人,在数十年的科室管理中,作为一名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始终认真做好“传帮带”的任务,经常指导下级医生的各项诊疗活动,从每位患者做起,把温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最佳的疗效奉献给她们。

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患者的信赖,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更将曾经门可罗雀的妇产科,由弱变强,发展成为市妇产科工作量最大、分娩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龙头学科。科室床位使用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妇产科先后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优秀带教科室”、“科室贡献奖”等称号,并荣获了宣城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而陈珉也连续9年被评为行业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十佳员工”称号、宣城市“十大杰出职工”等称号,2014年获得安徽省女职工“学比创争”先进个人。

■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车间的水泥纸槽边,周东红和助手一起,抄起纸帘、跨步转身、抬手弯腰、回身落下。一张宣纸在他熟练的操作下初具模型,这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其实是技术与经验的完美结合。周东红说,这是他30年辛勤付出学到手的看家本领。

48岁的周东红是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人,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宣纸制作,在小岭一家宣纸厂当起捞纸学徒。为了把手艺“学到家”,他每天凌晨1点就守候在捞纸车间,等待师父到来,为的就是能多跟师父交流交流;每天下班师父回去了,周东红还会继续待在车间里,为的是能拿起纸帘再练习练习。由于学徒期间刻苦钻研,周东红捞纸技术初露头角,被推荐到了当时的泾县宣纸厂上班。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捞纸技术,进入宣纸厂以后,周东红更加刻苦钻研捞纸技术。在之后的五年里,周东红每天在纸槽边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宿舍、车间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家离厂并不算太远,回家一趟不到1个小时,但是自己当时还没站稳脚,纸捞的不好,当不了掌帘,我也没脸回去,所以一般都是3到4个月才回去一次。”周东红对于那段时间的经历记忆犹新。

由于长期和纸浆打交道,周东红的双手开始冬天龟裂、夏天浮肿,他把这称为“成长路上的印记”、“捞纸工人的勋章”。两年后,周东红从抬帘助手成长为了掌帘师傅。在不断努力下,他每年以超过130%的指标完成生产任务,同时还保持着成品率100%、产品对路率97%两项纪录,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和5个百分点。

成为捞纸骨干的周东红,每天坚持早到迟走,在车间里既当捞纸工又当“巡察员”。他说:“捞纸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以前要扎实的基本工、敏锐的观察力,如今还得加上一个创新的大脑。”他认为当前代代相传的传统捞纸技术,已经开始遇到瓶颈,要想提高捞纸效率和质量,只有在创新上下工夫。

1992年开始,周东红的角色开始转变,他逐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产品试制、新技术研发上。2010年,他看到芒杆制造的捞纸帘床极易损坏,于是提出了用塑料替代的建议,这项改革极大提高了帘床的使用寿命,为企业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销。第二年,周东红又提出了以机械划槽代替人工、以不锈钢代替木头制作纸药桶等建议,均被成功采纳,为宣纸生产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出色的捞纸技术加上敏锐的观察能力,周东红当仁不让地参与了“香港回归纪念宣”、“建国五十周年纪念宣”、“建军八十周年纪念宣”等几十种新产品的试制。此外,他还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和研发小组一起参与了宣纸邮票的试制,填补了我国使用宣纸印制邮票技术领域的空白。

2014年5月,周东红又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到了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劳模工作室”中,成为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大脑”之一。“要想走得快,就得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虽然周东红为企业创新发展作了不少贡献,但他始终认为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优秀的工作业绩使得周东红14次获得企业先进生产者称号,此外还拿下了“企业生产能手”、“宣城市杰出职工”等诸多荣誉。2009年,他又被评为泾县“劳动模范”、2012年再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扑面而来的荣誉没有冲昏周东红的头脑,他说:“荣誉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责任,我的工作已经不仅是为了生活,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挥模范榜样的力量。”

新闻推荐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为明到泾县检查指导防汛抗灾工

●6月28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为明到泾县检查指导防汛抗灾工作。王为明先后到城西工业园、322省道靠山处、丁家桥镇检查指导防汛抗灾,了解汛期...

相关新闻:
最后的窑匠:2016-07-26 09:53
猜你喜欢:
160小时的努力坚守2016-07-15 09:55
端起相机就有能量2016-06-21 22:53
评论:(陈珉:妇产科母婴的“守护神” 周东红: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