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当代名家品宣城”第五季在红星礼堂开讲,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著名主讲人纪连海作题为“敬亭山下说李白”的主题讲座。向来风格另类的“侃爷”给我们“侃”一个怎样的李白呢?没去现场的小伙伴们别着急,日报移动客户端的小编整理了一份《听,纪连海这样说李白》。
他评说清朝第一贪和珅,他解析纪晓岚入仕之谜,他关注甄嬛华妃后宫纷争,他八卦多尔衮孝庄情感纠葛……
他是谁?他就是满口“京片子”、出口生妙趣的纪连海。暮春三月,他踏着春风来了!3月21日,名家品宣城第五季再度回归。这一次,听纪老师这样说李白……
“宣城,这是我第三次来。也是最深入的一次。”一身中山装、架着厚底无框眼镜的纪老师满头华发,跟荧屏上相比风趣中更添一丝亲切。
开讲前,纪连海抛出了一个问题:宣城为什么吸引李白?他说,李白是个在哪都住不久的人,为何多次来宣城居住呢?这问题,是纪老师这次追溯李白的主线,也是剖析李白与宣城渊源的关键。
首先,他将目光聚焦到李白成长的环境上。
■青少年时代:环境塑造性格
纪连海认为,条件优渥的商人家庭环境,对李白的性格产生了三点重要影响:
第一,四海为家。“闲不住”的李白,居住在四川时,附近名山好水早已玩遍,以至于后来他将足迹踏遍全国。
第二,“花钱很冲”。纪连海说他就是邻居口中的“败家子儿!”但对方是李白,这就成了“仗剑去国,开阔眼睛”的诗仙,没法儿比!
第三,到处交友。“来者都是客”,纪老师说从这可以看出李白这人“没有坏心眼。”
家庭环境塑造了李白的性格:四海为家,侠游天下。
但纪连海却说,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是入世还是出世的答案。
带着疑惑,725年,李白离开了四川。就这样,佩着剑一路上矛盾着前行。
公元726年,李白初次来到宣城。据史载,由于这一次是短暂停留,李白在宣城并没有留下太多足迹。纪老师关注的“下了船没?”“打尖了没?”“住店了没”……这些,都不得而知。
开元十八年(730年)夏秋之交,三十岁的李白抱着“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心情离开湖北安陆,经南阳来到长安。遗憾的是,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于是,郁郁不得志的他又开始出走。
■在宣城:追寻谢朓足迹
这一走,李白再次来到宣城。他是“有备而来”——追寻谢朓的足迹。
据纪老师介绍,那时的谢朓简直是李白心中的“男神”。史书有载,在宣城岁月,谢朓所有留下诗迹的地方都留下了李白身影和诗作。
秋登谢朓楼、独坐敬亭山……期间,宣城秀丽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灵感,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
《宣城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登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追寻的过程中,李白也结识了两位挚友——泾县县令汪伦、酿酒师纪叟。对这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以诚相待。
大诗人对朋友十分看重。据记载,李白曾写下42首与宣城有关的诗篇,其中有12首是专门写给汪伦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谈及李白与汪伦、纪叟两人的交情,说到兴起处,纪连海不忘插科打诨,谐虐调侃道:“做诗不跟他比,喝酒跟我比,李白还差了点!”《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纪老师分析到,一斗酒相当于三瓶啤酒,他(李白)喝了三杯啤酒就醉了,“还不如我呐!”纪连海大笑道。
一生都没想明白该何去何从的李白,七次游宣城寻找内心的答案,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作。纪老师说,这或许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吧!
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意犹未尽。在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时,纪连海这样分享了研究历史的心得:“历史,让我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无能为力。”
(本网记者 段清雯)
新闻推荐
为顺应社会需求,积极应对国家政策,切实解决老年人因病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一系列问题,缓解地方医院住院床位紧张困境,填补老年康复护理的空白。安徽绿宝集团于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