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记者没有回湖南老家,带着妻子和小孩去了乾县周边的岳父岳母家。妻子的娘家在乾县周边的王家咀村,村子在正月初一有吃浇汤面的过年习俗,记者今年也感受了一回。对于习惯了吃米饭的人来说,浇汤面的味道非常鲜美,记者也体会到了吃浇汤面的热闹场面。
乾县地处关中平原,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春节民俗习惯。浇汤面,也有些地方称“哈水面”、“口水面”。浇汤面最正宗的地区在乾县、永寿、扶风、武功交界等地,尤以店头镇、仪井镇地区为最。听当地的村民说,浇汤面在过去只有在结婚丧葬的重大日子以及过年时才有的吃。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是这个习俗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据说,浇汤面的来历也不平凡,从时间上说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姜太公时期。姜太公从西歧发兵打仗,在如今的周公庙捉到一条巨蛇,于是犒赏三军,将蛇肉切为小块,做成臊子称为臊子面,这是今天歧山臊子面的前身。只是今天的蛇肉,早改为猪肉了。吃饱喝足,大军前行,走到扶风和兴平地界,蛇肉所剩不多,就在蛇肉里加上蔬菜,那一带的居民吃面仍保持了那时的风格。到了乾县一带,则演变为浇汤面。肉没了,菜也没了,所剩只有肉汤,便用现有材料,将肉汤用大锅煮。加入佐料,盐、醋、辣子,剁碎的菜叶,经熬制的汤烧热,再将面煮好,捞到碗里。
浇汤面的做法也比较讲究,工序繁多。汤要肉汤,经文火久熬,使所放香料融入汤中,料汤合一。醋要好,是粮食醋,汤好不好,全凭醋的味道,辣子要用油泼过的。将鸡蛋摊成薄饼,与白菜叶一起剁碎放入汤中:辣子红、鸡蛋黄、菜叶白,成色非常好。手工做的面事先煮好,过水冷却,捞成鸡蛋大小的一小团一小团。吃的时候,将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吃惯了米饭的我,看到岳母做的美味浇汤面,接连吃了3小碗,味道非常鲜美,口感也特别到位。一家人锅碗瓢盆前前后后地忙碌了一早上,这时候只听见吃面的声音。
按照当地的习俗,吃完第一碗浇汤面后,如果吃饱了,就可以喝掉汤。否则就要留着汤,等主人把汤再端回厨房倒进汤锅,再烧开浇面用。不过现在的做法已经改良了不少,可以根据各自的口味来调整。在乾县一带,春节前要贴窗花请五神、要吃浇汤面,农历正月十五要耍社火,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这些风俗习惯今天大多还在沿袭。 记者 曾世湘
新闻推荐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现对拟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予以任职公示。岳民安,男,汉族,1963年4月生,陕西西安人,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