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这座雄关一经设立,关塞内外就风烟弥漫,战火不断。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南犯,迫使秦国为保障关中地区安全,在此屯兵把守。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入侵朝那(今固原东南),由萧关南下,一把大火毁了回中宫。骑兵直进到陇县、凤翔一带,这次进犯,关中受损甚大,于是汉文帝派卢卿等三位将军分别驻守上郡、北地和陇西。委任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董赤为将军,率领大军阻击匈奴,迫使老上单于终于退兵。从此,汉派重兵把守,加强萧关和关中内地的防守。此时的萧关已成为关中西北部的屏障和门户。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率大队人马北出萧关,开通了萧关道。匈奴单于也曾派使者来长安商谈和亲。魏晋以后,关中多事,萧关皆为人车马往来孔道。
唐武则天称帝后,也未放松萧关的防守,派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以防备突厥进犯。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废弃他楼县又置萧关县。唐至德年间,被吐蕃吞没,关中再一次受到威胁。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经过一番拼杀,唐又收复了萧关县。明代为防御鞑靼进犯,又大大强化了萧关道的防守。
由此可见,萧关确为控扼要地,是北方各游牧民族向关中进犯的一条主要通道,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并在此修筑边塞重镇。
千百年来,萧关道上不仅弥漫着滚滚硝烟,也曾布满了商贾、行旅和使者的步履。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其北路就有一条由中渭桥渡渭水,沿泾河西北行,经今礼泉、淳化、彬县、长武等地后,越甘肃东南,过萧关,再进入河西走廊。这条畅达的“丝路”,是南接渭水北岸、东通三晋和西通河西走廊的大道。
历史上一些出入萧关的文人墨客也曾讴歌吟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代大诗人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在萧关道途中作了《使至塞上》的有名诗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早已成为千古绝句。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卢纶《送都慰归边》“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王昌龄《塞下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以上三首诗作,描绘了萧关道外奇特的塞上风光和诗人穿越萧关时的心境,不免令人有悲凄之感。
唐人陶翰《出萧关怀古》“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一反前调,气势轩昂,歌唱英雄气概。
明人李汶《甲申防秋有感》“萧关倚剑又年华,鹿鹿川原走传车”。从诗中可知,明代的驿路已改在萧关道上。
清人徐乾学《陇山歌送许天玉之官新安》“萧关朝那还北地,酒泉张掖连凉州”。诗中道出了萧关的重要地理位置,清时的萧关仍有驿道通过。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萧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黎)西安市去年启动的“丝路文明·西安文脉”书法、美术重大题材创作工程进展顺利。日前记者获悉,“西安文脉”专家研讨暨草图初审观摩会在西安中国画院召开,初评出15个优秀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