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为修先敏三联,老胶州人都知道,这个走过51年风雨历程的老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改制的阵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步入正轨并焕发新春。从改制时负债上千万元到如今每年纳税数千万元,从原先年产电站钢结构1.5万吨到现在十万吨质的提升……三联可谓是一株老树,绽放出新花,靠的是创新。这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创新,还有观念、管理、文化等全方位的创新。
记者:修董您好,回顾三联发展史,从企业濒临破产到领跑国内钢结构行业,您认为三联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修先敏:三联发展至今,得益于公司始终把抓党建、抓经济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一方面,我们注重企业基础管理,通过开展车间班组建设活动,使“人人都是经营者”、“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等理念深入人心,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注重产品质量敬畏产品质量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公司也从不吝啬培养员工“走出去、请进来”,每年安排车间主任、优秀骨干、劳模等到国内外钢结构管理优秀企业参观学习,邀请知名专家讲师到公司讲授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等,进一步提高员工管理素质。另一方面,我们把企业的技术进步定为“一把手工程”,把招揽人才抓科技看成是企业的生命线,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走“专精特新”之路,夯实基础管理,内抓管理,外拓市场,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提高质量,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总之,这些年来我们做企业就像做产品一样,要做出我们三联的品牌,让人们一提起三联,就认为这就是中国电站钢结构的代表和标杆。
记者:我们都知道,钢结构是非常容易被复制、被模仿的产品,由于行业门槛低,市场竞争压力也大。既要承接订单,又要保证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吧!
修先敏:是的,钢结构产能过剩是个不争的事实,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低。当前企业利润并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企业内部。换句话说,企业从外部获得利润是不可能的了。按以前的价格干会亏损,但是大家还在抢,那么企业要利润怎么办呢?就得回过头来从企业自身要利润,通过各种手段抓好成本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把内功练好,把产品做得最精、最专,把成本降到最低,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今年三联提出工艺流程再造的口号就是降成本的一个措施。
记者:从公司经营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三联已完成钢结构产量5.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税金1174万元,利润2000多万元,这可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三联是如何做到的?
修先敏:三联人一直秉承“干一个工程交一方朋友”的经营理念。通过以诚相待、服务到位、质量过硬、满足客户要求。质量取胜,诚信致远,让客户在找合作伙伴时第一时间想到我们。今年公司拓展了合作渠道,成功与北京巴威锅炉厂、上海锅炉厂建立了实质性联系,获得合格供方资质。谁也没想到,我们之前承接的莱州电厂100万千瓦机组钢结构,得到了客户的强力推崇,今年三联将承接的塔式炉钢结构就是莱州电厂极力向上海锅炉厂推荐三联的,这是我们相继承接国内第一台60万、100万千瓦机组钢结构的又一首台里程碑产品,此项目可直接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元,必将是三联新的增长点。
记者:当前宏观经济下行,您认为,钢结构企业应如何在经济下行中培养昂扬向上的企业内生动力呢?
修先敏:只有萧条的行业没有萧条的企业。我认为当前严峻的宏观形势,既是压力,又是机遇,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十年磨一剑”,只要钢结构企业专注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专注于产品的质量服务,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管理到位,注重细节,用心去抓,抓细抓实,一定会迎来企业发展的春天。(张婧)
新闻推荐
近期,气温持续下降,但位于大沽河度假区的上海东方医院青岛分院、日韩风情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各项目施工现场,抢工期、赶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热度”丝毫不减,处处可见机声隆隆、人来车往的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