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丁强萍(菏泽东方名城小区)整理:牡丹晚报记者朱 静
9月22日,家住菏泽东方名城小区的丁强萍向牡丹晚报记者讲述了她的父亲丁友顺的故事。她的父亲小时候要过饭、在生产队干过活、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丁强萍说,她的父亲干哪一行都出类拔萃,经常给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吃苦就不知道蜜甜”,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因为交不起两块钱学费辍学
我的父亲出生在牡丹区李村镇丁庄村,今年63岁。听父亲说,小时候他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后来因为家里穷,三个弟弟因为生病都相继去世了。后来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就是我现在的叔叔。在父亲刚记事的时候,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奶奶就带着他去要饭,当时人都穷,家里稍微宽裕一点的会给他们一块干粮。1965年,11岁的父亲被爷爷送到学校去读书,上了没几天,学校让交两块钱的学费,因为家里穷拿不出两块钱,父亲就辍学回家了。
回家后,父亲就跟着村里的大人一起到生产队干活。成年人干一整天记10分,一个工。小孩子干一整天记3分。听父亲说,当年村头有一棵大树,树上系了一个铁铃,每天早晨五点多生产队队长就开始摇铃,意思是该下地干活了。从早晨5点多干到9点左右,回家吃早饭,吃完继续干,除了午饭时间一直干到天黑前,这是整整一天的劳动,他可以挣到3分。
父亲和爷爷奶奶跟着生产队干半年活,等到麦收季节,能分到200多斤麦子。下半年玉米、大豆等杂粮熟的季节,能分到400多斤。听父亲讲,当时种地全靠天,没有机井,没有肥料。土地的营养来源全靠生产队养的牛羊,把牛羊粪堆起来发酵,放到地里,就是最好的肥料了。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下三等功
听父亲讲,他从13岁开始就有当兵的梦想。每年11月份征兵队伍来到村里时,他都特别羡慕,但因为年龄不够,一直等到18岁才实现了这个梦想。
1972年12月10日,这个日子父亲记得特别清楚,他应征入伍,跟着部队来到了重庆野战军陆军13军37师。父亲说,当年在部队里,家庭条件好的新兵都想家,家庭条件不好的都不想家。在部队里每人每天四毛钱的生活费,米饭随便吃,每顿还有一个菜。对于当时的父亲来说,部队的条件相对于家里就是天堂了。每天能填饱肚子,还有绿军装穿着,父亲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足,在部队里干什么事都尽心尽力。
父亲当年属于炮兵,1973年3月他开始学习驾驶技术,学习半年毕业后,部队分给一辆车,拉着一台大炮,每天练习打炮技术,没多久父亲就当上了驾驶班长。1978年底,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父亲带领全班上前线参加战斗。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在大家的团结作战下,用了7天7夜的时间占领了越南黄连山。黄连山是有名的易守难攻,美国和法国都曾经攻打过,均以失败告终。
没过多久,反击战取得胜利,父亲在这场战斗中立下三等功。1979年3月5日,父亲和部队一起回国。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1980年1月4日,这个日子父亲同样记得很清楚,这是他离开部队回家的日子。没多久,父亲就和母亲结婚了。提起他们当年结婚的事,父亲说,婚礼一共花了不到200元钱。转业回家后,父亲开过砖机、干过木器活。1985年国家落实退伍军人分配政策,父亲被分到菏泽造纸厂上班。父亲说,他的前半生吃了很多苦,现在有吃有住有钱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他经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吃过苦,就不知道蜜甜”,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