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周村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纲,大力引进“高精尖”项目,充分发挥高新技术提升带动作用,持续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显著激发了创业创新活力。日前,《大众日报》记者对周村经济开发区进行了采访,并在10月10日县域版刊发了重点报道。现将文章转载,以飨读者。
不久前,周村经济开发区的新景表业公司研发出一款名为“一最”(EZUI)的智能手表,启动了互联网众筹。该表内置支持运动计步、心率监测、信息推送、远程拍照等功能。企业由此实现从代加工机械表、石英表到自主研发生产智能穿戴设备的转型升级。
这是该开发区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上半年,赫尔希公司投资5亿元、年产350亿粒纤维素植物胶囊项目的13条生产线投产;凯景镀锌薄板有限公司投资3.22亿元的无酸清洗项目开工建设;大洋阻燃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13亿元、年产500万米高性能阻燃纺织复合材料完成厂房建设;泰鼎公司投资2.1亿元的智能造纸压光机项目厂房基础建设已完成......一个个“高精尖”项目相继上马,给该区经济注入绿色新动能。1—9月,税收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均在30%以上。
“‘高精尖\’项目既是财源新活水,又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市、区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创业创新的沃土,开发区产业绽‘新绿\’,逐步迈向中高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国卫兵说。
“高精尖”项目开启发展新引擎
5月13日,华安新材料公司投资10.86亿元的新型制冷剂项目,引来中国工程院3名院士考察。公司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博士吕剑团队合作,研发出“国家重点新产品”新型高效绿色制冷剂,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市场的垄断,成为继美国杜邦公司之后世界第二家生产商。
“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向‘智造\’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个‘科技小巨人\’在开发区生长壮大;企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园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李永凯认为。
华安新材料面对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没有停步,前瞻性地将目光投向了应用更广、附加值更高、市场前景更好、技术门槛更高的含氟精细化学品。新上低碳环保制冷剂及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9.78亿元、利润7.13亿元、税收3.5亿元。
新项目既有华安新材料这样的“高大上”,又有一批“专精特新”配套型中小企业。泰鼎公司是亚洲唯一能生产智能压光机企业,产品由公司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价格由原先进口1亿—2亿元/台降为6000万—7000万元/台。公司副总经理郭庆宝说,“原先外商垄断中国市场,现在国内市场泰鼎一统天下,产品出口东南亚多个国家。”
本土企业竞相与国际顶端生产商掰手腕,国外“高精尖”项目却纷纷落户开发区。百年企业德国IBG集团旗下的山东威尔斯通公司生产的焊枪是世界制造业的晴雨表,集团去年将其常州的两个项目迁来周村,3年企业纳税翻3倍。日资西铁城(中国)精机公司生产具世界尖端技术的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达头发丝的1/100,其总部由上海迁来周村,助力开发区向总部经济转型。
据了解,今年周村经济开发区立足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1亿元。
高新技术嫁接激活传统动能
前几年,受大环境影响,集织布、染整、服装于一体的淄博兰雁集团出现巨亏,举步维艰。2015年,开发区引来中国500强企业天虹纺织集团重组兰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设备,改造升级山东兰雁公司的技术装备;研发出新产品高档牛仔布,畅销美、德、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企业凤凰涅槃,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投资5.3亿元新上年产4000万米高档牛仔布项目。
“引来国内领先的企业和高新技术,重组改造传统产业,让产品供给随消费升级而升级,并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效化解了产能过剩问题,让传统产业不断迈上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李永凯说。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节能降耗、绿色生产。该区推进绿动力提升工程,今年引进四川广安爱众股份,以5.56亿元并购周北热电,新上超洁净排放技改和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完工后烟气将达国家要求的超低排放标准。通过多家企业清洁能源置换,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转型转出新天地。随着“强筋壮骨”工程深入实施,外向型经济、循环经济、总部经济成为开发区发展的新常态。上半年,凤阳集团、华安新材料、西铁城精机、周北热电、澳迪森家纺、威尔斯通、新景表业、金堆城钼业等企业纳税进入周村区30强。
老工业区绽放企业家精神
德国百年企业、日本西铁城(中国)总部、世界500强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竞相落户开发区,百年商埠周村魅力何在?
“我们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环保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着力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带动力强的‘高精尖\’项目,为其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让企业
(下转三版)(上接一版)
家在此扎根发展。”国卫兵表示。
军工出身的泰鼎公司董事长诸葛宝钧,放弃了武汉稳定的工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来周村创业,历经十多年,研发出智能压光机,外商150万美元要买断其技术,他不卖;湖北某市长带着诱人的优惠政策前来请他去办厂,他不走。如今,73岁的诸葛宝钧还要上项目、扩规模,创业劲头不输年轻人。他的目标是让“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挺直腰杆!
投资1.2亿元新上年产500万套高精度轴承项目的恒星轴承公司董事长李金良是80后小青年,他要打响“淄博制造”品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在这里尽情绽放,得益于政府职能转变。“开发区不仅派人包办项目立项、能评、环评等手续,还帮助协调贷款6000万元,保障了项目按期完工。”郭庆宝说,“原先是企业弯腰找政府部门办事,现在开发区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办,处处体现着高效率。”
“把过去串联式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只要项目用地定了,预审、出规划图等手续同时进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健称,这里的企业大都是“以商招商、以高招高”来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成为企业家创业、创新的乐土。”
□江玉宝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孔令海本报讯10月9日,我区举行庆祝全市第30个老人节文艺晚会。区领导刘伟、王志臣、李新业、王星、刁保良出席活动。此次晚会由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区民政局、区老干局主办,区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