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宝本报通讯员 包增光
大年初三,来安县水口镇派出所大厅内,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在亲人搀扶下走了进来。看到民警,老太太掏出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泪眼婆娑地说:“警察同志,请帮忙找到我的恩人,40多年了,我在梦里都想见他一面。 ”
原来,老人名叫王万华,今年66岁,家住上海市。一家人从上海驱车数百公里赶到来安县水口镇,目的就是为了圆老人一个未了的梦,找到当年曾经照顾、帮助、鼓励过老人战胜疾病、渡过困难的恩人。
1976年,20岁出头的王万华响应号召,怀揣梦想,来到来安县水口镇下郢生产队,开始了知青生活。时间稍长,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加上水土不服、体力透支,王万华不久病倒在床。就在王万华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生产队和她年龄相仿的共产党员余共华(音)伸出了援手。为帮助王万华,余共华将她接到家中,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住;为了给王万华治病,余共华寒夜中步行十几公里去镇上请来医生;为了让王万华吃饱肚子,余共华和家人挤出口粮……当问及为何要帮助她,余共华只是说了简单的一句:“我是党员! ”并掏出一枚党员徽章送给了王万华。最终,王万华逐渐恢复健康,并与余共华结下深厚的情谊。
今年春节,王万华在家中安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时,中央电视台一部关于知青的纪录片突然唤醒了她心中那尘封的记忆。电视机里那些老照片、老影像,一下子将老人又拉回到40多年前,一个人的身影也在这些跳动的画面中逐渐清晰起来。“余共华恩人,你在哪里啊!”王万华又拿出了那枚党员徽章,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双眼。王万华郑重地做了一个决定——寻找恩人。
听完这个感人的故事,水口派出所值班民警立即展开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民警排查到甲埂村下郢组时,一个叫“余功华”的人引起他们的注意。据民警了解,这位余功华不仅是村干部,还是一位热心助人的老党员。当民警把余功华的户籍照片调给王万华看时,老人兴奋地叫了起来:“是他,就是他!”原来,老人口中的“余共华”实为“余功华”。
随后,民警带着王万华赶到甲埂村下郢组余功华的家中。见到余功华,王万华难掩激动心情,握住他的双手泣不成声:“余大哥,40年了……”老人掏出40多年前余功华赠送的党员徽章:“当年,是你帮我渡过了难关……”说完,老人又拉过子女,对着余功华和民警深深一拜:“40多年了,我的心愿终于了了。 ”
新闻推荐
新华社石家庄2月12日电(记者王民)记者从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河北省2016年以来积极对接京津,区域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取得新成效。公路方面,太行山高速、延崇高速控制性工程开工,首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