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正月十五闹花灯”,猜灯谜、看舞狮……绵延至今,传统的元宵佳节仍有许多热闹有趣的习俗。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对记者表示,吃元宵、观灯放焰火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也有一些舞龙舞狮的娱乐表演。此外,据记者了解,元宵节民间还有“走百病”习俗,希望来年健康平安。有的女性则会身着盛装,结伴走出家门,走桥渡危,摸钉求子。今年元宵节,全国各地群众怎样过?
元宵节燃灯:走马灯上图像可变化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此外,还有很多别称,如春灯节、灯节等,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雏形。元宵节习俗活动随历史发展不断扩展,节期也从汉代的一天扩展到明代的十天,那时节期已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夜间燃灯放焰火,十分热闹。
元宵张灯是传统习俗。花灯样式各异,有的是仿照百物造型制作的形象灯,有活灵活现的金鱼灯、龙灯、虎灯……不一而足。有时候,能工巧匠还会在各式花灯上绘上民间故事、传说等内容,比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平添许多趣味。
由于灯期不同,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正月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宋朝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又叫作“打灯虎”,一般将各种灯谜贴于花灯,猜中的人往往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文人则饮酒、赋诗、答对。
“元宵节的灯笼,有密封性特别好的‘气死风灯\’,也有‘走马灯\’:灯内蜡烛产生的热流带动轮轴转动,灯笼几个面上的图像可不断变化。”高巍说,古代还有两三米高的冰灯,雕成武士或其他形象,晶莹剔透、栩栩如生。
元宵、汤圆有区别:蒸煮油炸皆美味
说到正月十五的头牌吃食,非元宵莫属。元宵,另有一称为“汤圆”,二者模样虽然相似,但制作手法略有不同。元宵是“摇”出来的:先把馅料切成大小适中的方块,再将馅块过水沾湿,放进形似大筛子的容器中,里头盛着江米粉。随着不断摇动,粘上江米粉的馅料最终变成常见的元宵。汤圆则是事先和好面,擀成面皮,像包饺子那样把馅料包起来。
近年来,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多种类型;馅料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偏甜的馅料有玫瑰、白糖、什锦、豆沙等,人们也会制作馅料含有芥、蒜、韭、姜等组成的五辛元宵,按照谐音来说,表示勤劳、长久的美好寓意。
元宵怎么吃?大多数人可能会说“煮”,其实,还有蒸食、油炸、炒等多种方法,同样美味可口。元宵节当天,一家围坐在一起,每人吃一碗带汤元宵,其乐融融。
“不管是哪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这种食物都代表着希望全家团圆、和睦的愿意。”高巍说。
元宵节活动:“走百病”求安康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回。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吃饭。
新闻推荐
春节,你花了多少钱?钱包瘪了没?7天假期已经结束,中国人的消费清单也逐渐出炉,看看你贡献了多少吧。8400亿2017年春节黄金周,全国消费市场红红火火、年味浓郁。据商务部监测,除夕至正月初六(1月27日至2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