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上海松江区的孙女士打开微信支付功能,突然发现自己微信钱包中少了2万块钱。随后,一查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余额,她更加吃惊,自己的25万元血汗钱竟然全都“不翼而飞”了。而此后女儿出现了种种反常表现,再三追问之下,13岁的女儿最后承认:是自己偷用家长的手机,通过一款APP购买了大量“K币”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2月19日央视新闻)
古人掷果盈车,现代粉丝亦在手机上刷飞机游艇樱花雨。小粉丝为博男主播一笑,砸锅卖铁地刷不停,不过是“疯狂粉丝”的新戏而已。
事儿看似不大,却很有典型性。2016年4月8日,福建省12岁的男孩为讨自己喜欢的主播开心,偷拿母亲手机充钱购买昂贵的虚拟物品送给主播,一个月花了近3万元。
2016年10月7日至11月27日,浙江丽水14岁的男孩小明打赏5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手机游戏,共计花费3万余元……这些偶发的个案如果配合以下数字来看,或许就多了几分“必然性”: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达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其中染上网瘾,成为网游控、手机控的情况所在多有。
孩子小手一点,家长倾家荡产。可是,这冲动的责任,只能由未成年人的孩子来埋单?
25万元血汗钱“不翼而飞”,倒也不是眨眼之间蒸发掉的。孩子为什么要拿父母手机玩?因为“学校的作业都是发在妈妈的那个微信上面的”;孩子为何轻易就把钱花出去了,是因为“支付密码跟她的锁屏密码一样都是试出来的”;至于25万块钱妈妈要挣多长时间,孩子也非常清楚地知道是“几年”……在这个链条上,孩子的财商、家长的监护责任、校方的网络安全义务,都显得异常苍白而稀薄。
不妨反问几个现实的问题吧:比如现在的家庭作业,动用QQ群和微信群的越来越司空见惯,那么,学校有没有意识到,这些社交软件很多是与家庭银行卡绑定在一起的,一旦被诱导消费,孩子分分钟就能“散尽千金”?比如作为家长来说,明知手机绑定了银行卡,以近乎不设防的姿态让孩子玩转手机,考虑过后果吗?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网民群体越来越庞大,如果系统性安全意识仍停留在事后责罚阶段,虽足够悲情,却大而无当。
2016年,上海市组织了一批信息安全的专家,深入到部分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网络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发现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普遍薄弱。问题是,网络安全意识不是遗传类的DNA,更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差不多在每个平台有15%左右都是未成年人在观看这样的网络直播”,于此背景之下,如果仍指望孩子粗放的行为自觉来保卫家长的手机,这跟牛栏关猫又有何差别?
网络强国,先得是安全之地。在17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顶层设计要求“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青少年网络安全,不能总靠惨烈的个案来教育。构建公共与公益性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也许比灭火式地追讨或索偿重要得多。□邓海建
新闻推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年来,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健康网兜住了民生“底线”,“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地方有益探索如何以“三医”联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