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玮杰 本报记者 蒋萍 文/图
阳春三月,眉山处处都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在鹅黄嫩绿、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有这样一群“候鸟”,一路循着花香,与蜜蜂为伍。他们常年风餐露宿,用心经营一份“甜蜜事业”,他们就是养蜂人。
在东坡区崇礼镇韩宾村三组,有一户养蜂世家——宋氏养蜂,从爷爷宋元贞,父亲宋长安,到现在的宋伟,祖孙三代都跟随着蜜蜂追花,经营着“甜蜜事业”,而宋伟更是把这份事业做大做好。近日,记者来到了东坡区崇礼镇,聆听这追花养蜂人既甜蜜又辛苦的故事。
不畏艰辛
他成为行家里手
“1962年,爷爷宋元贞开始在本地养殖中华蜂,后转养西蜂,西蜂蜂场特点是蜂蜜产量高但必须追花夺蜜,春季四川油菜花,夏季甘肃陕西洋槐、荞麦、枸杞、山花,秋后回眉山秋繁过冬。冬季蜜蜂消耗大,在当时白糖紧缺的条件下,主要靠自制麦芽糖饲喂。”宋伟说,“从小喜欢在乡下跟着爷爷和爸爸东奔西跑,那会感觉什么都很稀奇,很新鲜。”
2005年,宋伟从部队退伍,从爷爷和爸爸手中传承衣钵,接手养蜂行业。刚开始,他不了解蜜蜂的习性以及取蜜技巧,身上总有许多被蜜蜂蜇起的包。
“养蜂必须胆大心细,切不可惹恼了蜜蜂。”只见宋伟打开蜂箱,拿出王浆板,将蜂王幼虫用镊子夹出来,然后挖出蜂王浆,再用移虫针从蜂巢中移取3日龄的蜂王幼虫放入王浆板中,再放入蜂箱。这些幼虫看上去是很小的黏糊状白色物体,不仔细看很难看得出来,所以挖浆时必须聚精会神,小心翼翼,若惹恼了蜜蜂,小心被蜇。
而这仅仅是养蜂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工序而已。追花、养蜂多年后,宋伟认为要干好这份差事,一是要靠坚持和毅力,二是需要不停学习。养蜂涉及气象、生物、地理等很多学科,否则就不能准确判断蜜源、花期,取得好收成。慢慢的,宋伟对养蜂从最初的陌生和好奇,到渐渐熟知和热爱,成为了行家里手。
四处漂泊
电商成为发展新方向
养蜂人的艰辛还源于对花儿的追逐。和其他蜂农一样,宋伟一家也有和他们熟悉的“追花”路线。
每年春天,他和妻子便开启了一年的“追花”历程。三四月在眉山、成都采油菜蜜,过后前往湖北采桔花蜜,五月陕西采槐花蜜,六月到甘肃天水采槐花蜜和五倍子蜜,七月在天水采黄芪蜜,紧接着途经青海门源采油菜花蜜直到八月回甘肃采荞麦蜜,最后回四川秋繁,年底去云南过冬。这样兜兜转转一圈,基本每年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
“养蜂人中有句老话:只能人追花,不可花等人。”宋伟告诉记者,追花就像打仗冲锋一样,如果花开季节遇到寒流或阴雨连绵,花提前凋谢,那这一趟就要赔本了。追花时还怕路上堵车,有时一堵就是一天,饥饿的蜜蜂会出箱觅食,其中一些会因为迷路而一去不返。夏季,遇到气温太高,还会出现整箱蜜蜂被闷死的情况。
多年来,为了“追花”,宋伟和妻子一路风餐露宿,尤其在外地面对几百箱蜂箱,夫妻俩也只能自己装车卸车,十分辛苦。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养蜂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会相互照应,总算不像以前单打独斗时那么困难。
目前,宋伟家的蜜蜂已达400多箱,1000余群蜜蜂,并且开始拓展电子商务,将客户群体扩大到了全国。宋伟介绍,在“互联网+”时代,看到天猫淘宝那些蜂蜜月销售上千斤,价格还挺贵,自己为何不开辟新天地?于是,2016年3月,宋伟在自家屋内建了18度恒温储蜜库房,建立微信公众号、淘宝企业店,正式开始了电商销售。可喜的是,通过2016年一整年的辛苦经营,宋伟在互联网上卖出蜂蜜3000余斤。
说起今后的打算,宋伟说,他打算明年再多养几十箱蜂,让更多的人吃上他们家的纯正蜂蜜。
新闻推荐
贯彻推行河长制 助力脱贫攻坚 ——访州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昌林
今天,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