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是北宋“三陈”之一陈尧佐之后,他们的故事留存于南充山水间,并成就一段佳话父子宰辅扬美名 良好家风传后世

来源:南充日报 2017-03-30 06:1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杨晓江

走进图书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思绪便静静地流淌开来。翻阅一本线装书———清·嘉庆《南充县志》,“老去自觉万缘俱尽,那管人是人非。春来尚有一事关心,只在花开花谢。”抛却凡尘俗事,尽情享受这烂漫春光,老来有如此豁达心境,实在值得称赞。

那么,这位快乐的老头是谁呢?在整个明朝,有一对父子宰辅,二人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想到陈以勤、陈于陛父子。没错,写下这段话的正是陈以勤,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名门之后 直言上谏

南充市城区北湖公园,每天人来人往,或许你不曾注意到在公园内有一堵南充明朝文化名人墙。这堵名人墙上塑有任瀚、黄辉、陈以勤和陈于陛4个历史人物。其中,任瀚和黄辉是师生关系,而陈以勤和陈于陛便是明朝唯一的父子宰辅。

无独有偶,在嘉陵区李渡镇的场镇中心位置,也有陈以勤、陈于陛父子俩的塑像。查阅史料发现,陈以勤、陈于陛是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还是北宋“三陈”之一陈尧佐之后。

陈以勤祖辈非常崇尚“耕读传家”,在耕有余之际,鼓励后代去读书。嘉陵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蒙炘告诉记者,从陈以勤的高祖陈纪起,陈家家境开始宽裕,陈纪攻读儒书,成为博士弟子,陈以勤的伯父陈大道考中进士。在良好的家风和家教的影响下,陈以勤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仕途生涯。

陈以勤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护和教育裕王朱载炘。《明史》说,陈以勤为此“焦心瘁志,发为骤白”。蒙炘介绍,陈以勤担任讲官长达9年,对裕王竭尽了保护之力,尤其是在裕王走向帝王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心血。

1567年,裕王即皇帝位,改元隆庆,是为明穆宗。明穆宗对陈以勤的无私付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曾御笔手书“忠贞”“启发宏多”赐给陈以勤,同时提拔陈以勤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成为宰辅。“陈以勤对隆庆帝非常忠诚,本着与隆庆帝的特殊关系,敢于直言上谏。”蒙炘介绍,陈以勤入阁后,他首先向隆庆帝上《谨始十事》,其中的定志、爱民、崇俭、用人、接下、听言及揽权等问题都是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讲的,隆庆帝大受启发。之后,陈以勤又进谏《励精修政》四事疏,针对揽权作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陈以勤的忠诚受到了后来的万历帝的表彰。万历八年(1580年),万历帝赏赐陈以勤“尚方绮币宝镪”,叫陈于陛带回家去,闻名四方。

天才少年 继承父志

2000年以后,嘉陵城区改造,新修建了一些街道,其中的于陛路就是根据陈于陛的名字命名的。蒙炘介绍,当时工作人员查阅嘉陵辖区的历史名人,了解到陈于陛的故事,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以示纪念。

和陈以勤一样,陈于陛也很优秀。陈于陛,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出生在北京,当时陈以勤已经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供职。陈于陛少时聪颖好学,才思敏捷,长进很快,17岁那年参加乡试,一举考得第四名。24岁中进士,后官至宰辅。

陈于陛继承家风,为官清正廉明,生活朴实节俭。《南充县志·陈于陛传》说:于陛“深自贬省约束,食一肉,脱粟之饭;自身衣皂绨,夫人以下三浣衣,布蔽膝……”蒙炘说,陈于陛这样的高官,能保持如此的清廉俭朴,确实是难能可贵。

此外,在陈于陛的父亲陈以勤为官期间,还有一件文化上的功劳。他任实录总裁官时,领导了《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因有了这个副本,减少了《永乐大典》的损失。受父亲影响,陈于陛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进入翰林院修撰国史后,更是“留意通今之学,国家史乘,无不折衷而讨其至”。

陈于陛在进礼部尚书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上书请修当代正史。蒙炘介绍,在陈于陛以前,都是隔代修史,因修史必然涉及善恶褒贬,当代人修当代史必然有难处之事。陈于陛以《恭请圣明赦儒臣开书局纂辑本朝正史以垂万世疏》为题上奏,全文长3100余字,是历史上少见的长篇修史的奏疏。

明神宗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下令开馆,以王锡爵、陈于陛、黄辉等20余人为正副总裁和修撰官,不久王锡爵谢职,重大责任落在陈于陛身上。陈于陛为了修史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上交稿“省览日或不暇,辄夜继之,如程乃止”。由于陈于陛这样“不遗余力”地工作,修史工作进展顺利。不幸的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陈于陛病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皇城内失火,史料被焚,再加上修当代史的种种顾忌和困难,这次修史遂无结果而告终。

蒙炘说,官修当代史虽然腰折了,但刺激了明朝民间修史的发展,使明朝民间修史进入繁荣阶段。而中国民间修家谱,也在明朝开始兴盛起来。

后人评价,陈于陛不但是修当代正史的开创者,而且是明朝后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推动者,也可以说是南充继陈寿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功臣。

古今“广恩桥” 父子美名扬

1571年,陈以勤辞官回到南充,归家后他徜徉山水之间,每到一处必留诗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胡燕介绍,陈以勤号青居山人,以青山的隐士自居,并留下了《青居集》。

青居山在青居场嘉陵江岸,这里有天下奇观359度曲流,历来被人称绝。唐朝姚昂曾经写诗形容“天峙两峰南北峭,地盘一水古今流。”“陈以勤一生酷爱青居山,也留下了描写青居山的诗歌。”胡燕解析,“远山风雨胜秋色,傍岸烟波起暮潮。”便是描写青居山的佳句,该句是《舟游望青居山》的第二联,对仗工整,视角转换迅疾而分明,上句写青居山在烟雨中迷蒙的景色,下句写暮色中江面被烟雾缭绕的美景,远眺近观,触目成趣。

漫游故乡山山水水,是陈以勤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他的足迹留在了《游青居新寺》《图山石刻》《白山寺》等诗词中。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世明说,《明史》本传中没有记载他的退休生活状况,但从南充地方志收录他题咏山水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老年归家时期,陈以勤的足迹几乎遍及南充多数林泉、寺院,从这些诗歌中也可以看出诗人避世隐居的闲适心态。

蒙炘告诉记者,陈以勤回到南充后还十分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嘉陵江上原来有一座桥,后经风吹雨打而垮塌,这座桥是南充到成都和到重庆的重要交通要道,没了桥,老百姓出行困难。在陈以勤的倡议、捐资下,当地乡绅积极响应,万历六年(1578年),该桥被修复,取名广恩桥(即今老西河桥)。此外,陈以勤还创建了金泉书院等。

万历十四年(1586年),陈以勤病逝,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文端”,葬于南充市栖乐山。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冬,陈于陛病逝,终年53岁,归葬于南充城西火凤山下桂花坪。陈氏父子离开我们已经有数百年,二人的故事却流芳百世,成为南充人民心中永远的记忆。

◆人物简介

陈以勤(1511-1586),字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 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有《青居集》传世。

陈于陛(1543—1596),字元忠,号玉垒山人,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人。著有《意见》《万卷楼集》。

◆作品选登

舟游望青居山

□陈以勤

独舸中流江路遥,有声呕哑荡兰桡。远山风雨胜秋色,傍岸烟波起暮潮。老去生涯偏水竹,兴来行迹半渔樵。山中坐盼有丹井,何日青童来一招。

游金城山

□陈于陛

山色其如蜡屐何,探奇踏遍碧嵯峨。上衣烟雾行犹湿,倒槛星辰坐欲摩。天远难招骑鹤侣,月明惟听采芝歌。平生笔底多奇句,此际风云思更多。

新闻推荐

助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西部文化旅游投资协作联盟筹备成立

本报讯(记者刘庆华)“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秩序不断优化。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他们是北宋“三陈”之一陈尧佐之后,他们的故事留存于南充山水间,并成就一段佳话父子宰辅扬美名 良好家风传后世)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