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寒冬昭觉,冷风刺骨,上千名干部群众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县殡仪馆集结,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昭觉县大坝乡原党委书记尔古日体。当日凌晨4时许,尔古日体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
逝者安息。面对“贫困”这座大山,昭觉人民向来都是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干部们都有着尔古日体一样的精神和干劲,心底里流淌着对群众的炽热和深情,期待又一个春天到来之时,让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开满幸福之花。
用生命筑脱贫路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昭觉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实行责任制,签订军令状,举全县之力坚决打好这场硬仗。
尔古日体的爱人贾琴回忆:“日体生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时间\’,亲友聚会‘没时间\’,家人生日‘没时间\’,哥哥生病‘没时间\’,舅舅去世‘没时间\’,甚至叫他看病,都是‘没时间\’,他一直在忙脱贫的事。”离世当天,尔古日体在村上工作时间达11个小时。
2015年9月30日,昭觉县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全县开展“认穷亲、拔穷根”活动,每名财政供养人员帮扶2户贫困户,副科级以上职工帮扶4户,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6户,让每户贫困户都要有一名财政供养人员来结对帮扶。
在确定乡干部帮扶户时,尔古日体主动将科且村最穷的阿呷此哈、吉史尔合、尔古日尔3户揽在了身上,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了自己。
现年66岁、略显苍老的尔古日尔抹着眼泪悲痛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日体书记让我们这些穷人有盼头,现在却离开我们了,我觉得很伤心。平日里,只要在乡上,他每天至少一次都会来我们几家看看,问我们的生活情况,捐衣服、鞋子、桌子板凳给我们,自己掏钱给我们买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现在我和我老太婆的衣服都是他捐的。”
目前,大坝乡396户住房安全建设正加紧实施,1200亩花椒基地和800亩核桃基地业已建成,“借猪还猪”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洋葱和草莓示范试种如期推进,以水稻、乌金猪为主的“短、平、快”产业和核桃、花椒并进的可持续增收格局逐渐形成。
以心换心真帮扶
自从2015年8月担任塘且乡呷古洛吉村“第一书记”之后,昭觉县委宣传部的记者戴自弦成了另外一个“大忙人”。3月14日晚,回到县城的戴自弦走得很匆忙,他还要回办公室完善一份关于在村里修建养猪场的方案,需要连夜反馈给江苏某爱心企业。
原来,这家企业打算到昭觉考察项目,与戴自弦也只能算是偶遇,不过是一面之缘。军人出身的戴自弦很热情,成功邀请企业老总一行到呷古洛吉村考察,村里极度贫困的现状深深触动了企业老总,当即决定用实际行动帮扶村里,于是有了计划在村里投资上百万元的养猪和养鸡项目。
呷古洛吉村属高寒山村,平均海拔2400米,有农户125户、415人,其中建卡贫困户71户、222人,全村农户常年基本上以洋芋酸菜汤为主食,属于极度贫困村。
刚到村里的时候,今后的工作怎么开展?戴自弦心里也没底,首先是沟通障碍,不懂彝语;其次是面对家徒四壁的困难户,脱贫该从哪里入手;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现实是,“第一书记”与县委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如果两年后脱不了贫,那就可能干三五年,当年已经46岁的身体不知道抗不扛得住?
“我看过一个英国的纪录片,经过众多科学家长期观察研究,生活环境和质量,是决定一个人思想思维的根本因素,我必须要带给老乡些不一样的东西,大家才会信任我,也才会支持我的工作。”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戴自弦,对村民和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当前脱贫攻坚也有独到的理解和妙招。
几十年的记者从业经历,让戴自弦懂得没有深入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懂彝语,他就找村干部和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当翻译,相对固定的翻译有三四个,村里的情况随时都能掌握。为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戴自弦决定住在贫困户家中。“我不固定地只住在一户村民家里,而是换着住,越是贫穷的农户,我越是经常去走访他们家。找农户了解其他农户家里的基本情况,私下里老乡就会跟我说实话的。”戴自弦说,每走一户农户,先钻羊圈和猪圈,看猪粪、羊粪有多少,以此判断农户家牲畜的数量,保证了调查数据的精确。
进村入户摸查后,戴自弦制订了初步的脱贫方案,并打印了几十份,发给村干部和村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给他们家家户户讲解,并收集各家各户的意见、建议,收集之后,再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补充、修改。
最终,呷古洛吉村实施了“三个一”计划:一是一条石板路,整治个人和环境卫生;二是一群猪鸡鸭,要逐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三是一分菜园地,激发群众致富奔康的热情,户户围建一分以上菜园地,种植青菜、白菜、蒜苗、葱葱等经济作物,达到丰富村民日常生活为目的。
与此同时,戴自弦多方奔走协调,去年争取到帮扶资金,修通了从乡政府到村委会的通村路,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为今年的全村预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村现栽种11000株大红袍,1000亩核桃,新嫁接4000多芽,71户贫困户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也在紧张的建设中。
“这就是戴书记的寝室。”3月15日,贫困户马比日尔打开院内一土偏房的房门说道。记者弯腰入内,一盏白炽灯让屋内亮堂起来,这间房门约有1.4米的房间只有6个平方左右,屋顶和四周用塑料布围着,一张木板床旁边堆放着主人家的粮食和一些即将发放给村民的爱心物资和奖品。
这是戴自弦在村里住的第三个地方,已经快一年。此前他在村民孙子约日家住了两个月,在孙子日且家住了三个月。戴自弦多才多艺,当兵时候就能吹奏萨克斯,多年来这爱好一直还在。
从床头拿起萨克斯,戴自弦的脸涨得鼓鼓的,只见他时而弯腰,时而眯眼,一首苍茫、浑厚、悠远的《情深谊长》从屋里飘向院子,越过院墙,传得很远,醉了那片深情的土地。
文/图 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沈虎子 吉俄阿西 蒲建峰
新闻推荐
□马爱红三月小雨,牵出四月的记忆,清明小花,开在相思的冢头……母亲,梦中的您依然在对我微笑。母亲是个普通的女人,于万千人群中那样平凡,却又如此伟大!在城市长大的母亲,为了爱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