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蚕桑是最有优势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德昌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定“夯基础、攻质量、突果桑、促增收”的蚕桑发展思路,将蚕桑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四月的德昌,是桑葚的海洋。
2017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德昌县桑葚樱桃畅享季活动将在4月6日至5月6日上演。届时,一颗颗又黑又大的桑葚将如漫天繁星,密密麻麻缀满了绿色幔布般的山丘,果香四溢。
不止是旅游节的热闹,四月的德昌,还有一大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或在桑田里摘桑葚或在家里包装桑葚,许多商贩进入村里收购,丰产的桑葚摘下装成一筐筐后,就通过G5京昆高速,运送到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城市售卖……
桑葚节,把凉山的春天留在了德昌,而不断成长的蚕桑产业,则把甜蜜和喜悦留给了德昌农户。
品牌:以节为媒,德昌桑葚成为新名片
2015年,德昌桑葚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年德昌被中国蚕学会命名为全国第一家“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全国最大果桑生产基地。
2007年,德昌桑葚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
……
敢为人先的德昌人,早在2009年,就率先开启了以桑葚节为主题的农业观光采摘旅游活动,从此,农民收入结构由单纯的水果收入向农业、旅游收入并重的多样化收入转变,从事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不止于辐射周边,德昌桑葚还要“走出去”:自2010年以来,德昌每年通过举办桑葚樱桃节,邀请中央、省、州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德昌桑葚,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量达2000多篇,网上点击率达20多万次。
历经多年,桑葚节不断成长,将凉山的春天留在了德昌,把游客吸引到了德昌。
甜蜜:从田间到基地,桑葚成为“金果果”
作为四川省蚕桑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德昌拥用桑园5.9万余亩,其中果桑3万亩,投产8500亩,早已成为凉山桑葚优质产区之一。
多年以来,德昌坚持最大限度让利于广大蚕农的惠农茧价政策,在茧丝市场略有回升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收购价格。2016年全年收购均价37.48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78元/公斤,晚秋提高到39.5元/公斤,比上年提高2.8元/公斤,全年蚕农仅提价实现增收261.69万元。全年继续执行桑果直补政策,对蚕农销售给德昌元坤果业和县上认定的其它加工企业的桑葚,县财政直接补助蚕农0.8元/公斤,共兑现桑葚补助332万元,稳定增加了果农收入,极大地鼓舞了蚕农的积极性。
同时,德昌县蚕办、蚕茧公司全体职工采取长期驻乡工作制度,全程指导蚕农贯彻落实德昌“10个100%”的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以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严格的督促引导,各项标准化果桑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全面落实。
德昌还从发展果桑之初就不断探索和总结,通过反复摸索实践总结了一套适合德昌实际情况的果桑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即“根伸苗正三寸土,踏紧灌透擦地剪,双芽对接,三寸摘心,巧防病虫,冬夏轮伐,果茧双丰”按十个100%的标准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对全县果桑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不止全面抓生产,德昌还重视桑葚的销售环节:主动联系桑葚加工企业和果商来德昌收购桑葚,在生产、收购、销售各个环节密切配合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在桑葚收购期间,深入各收购站点、为加工企业无偿提供场地,人员全程参与各企业收购,全力解决各收购商贩和加工企业所需所盼,设计统一的外包装和品牌标识,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打造德昌桑葚品牌。
从自然芽变到基地生产,从果园休闲到乡村旅游,如今,蚕桑在德昌已形成一条完整而“甜蜜”的产业链:2016年德昌产茧2.5万担,蚕农全年养蚕收入4890万元。产桑葚25025吨,收入13500万元,全县全年蚕业收入18390万元。
甜蜜还在持续:2017年,德昌预计能产桑葚3.5万吨,收入1.75亿元。本报记者 张鹏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州规建局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目前,该局具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科室涉及11个。一季度,州规建局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办件901件,平台全部办结案件230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