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随着雨季的到来,岷江水位逐渐提高,2016-2017年度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于4月12日正式结束。截至4月12日,已发掘面积两万余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三万余件,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4月13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彭山江口沉银遗址2017年上半年发掘成果通报会上,记者了解到,遗址的蓝色钢板围墙将在一个月后进行拆除,预计2017年的10月枯水期起,2017到2018年度新一轮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或将启动,其发掘面积将在本次发掘基础上进行拓展,重点寻找发生在这一处江口战役的木质沉船。
98天挖掘工作成果如何? 出水三万余件文物 证实宝藏传说
张献忠江口沉银一直是历史之谜,其沉银地点历来众说纷纭,史学界对此也长期存在争议,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
2015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江口沉银遗址保护与考古研讨会,经国内权威专家论证,该遗址极有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船队被伏击的地点。2016年1月,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申请。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通报会上称,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前后工作时间98天,目前随着岷江汛期的来临,水位逐渐提高,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4月12日,2016年—2017年度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本次考古发掘面积20000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0000余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本次发掘工作时间较短,从头一年的11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份结束”。目前,还未确定发掘地是否属于沉银遗址的核心区,但出水的3万余件文物,构成了完整、完美的证据链,足以证实“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工作期间,国内外顶级的博物馆专家、考古专家、历史专家以及文物保护专家共同研讨了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和成果,专家一致认为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是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批量宝藏,属于世界级的考古发现,是定陵之后最重要的明代考古发现,为中国历史时期晚段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充实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出水文物都有哪些?
金册金币金印章
铁刀铁剑瓷碟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介绍,这次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的器物为主,包括属于张献忠大西国册封妃嫔的金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银锭等,此外还有属于明代藩王府的金银册、金银印章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另还有瓷碟、瓷碗、铜锁、钥匙、秤砣、顶针等生活用具,种类丰富多彩。部分银锭、金银册等文物上详细记录其年代、地域等信息。
本次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涉及的种类之丰富、时代跨度之大、地域之广,在全国都堪称一项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从时代上看,这些文物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晚期;从地域上看,这些文物记录的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范围含括了明代的大半个中国。
据高大伦介绍,出土文物中,西王赏功币数以百计,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应该说本次出土的文物是明代中晚期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三万余件出水文物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媒体问及这批文物的真假时,高大伦说,这批文物和社会文物的鉴定是不一样的,这批文物整个发掘过程完整记录,方法科学,记录准确,足以证明出水文物是真的。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宁4月15日电(记者曹婷)一条“青海湖一郎剑半岛一小湖泊变成了粉红色”的消息日前在网上流传,消息中显示的视频和图片引发社会舆论关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初步判断,整个湖面呈现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