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伟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精心组织的华师大教师培训活动。5天集中培训,近10场讲座课程,在9位教育学界专家带来的“头脑风暴”中,既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冲击碰撞,也有多年实践操作的经验传授,还有前沿争议问题的思考探究,着实让人眼界大开、受益颇丰!
华师大教育管理系文新华教授讲授《如何做智慧型教师——教师的职业发展》,华师大教育学系周彬教授探究《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上海市黄浦区政府督导室主任张瑞田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华师大教育学系副教授黄向阳聚焦《学生行为管理》,华师大教育管理系副教授刘竑波带来《诚意正心——学校德育再思考》,还有上海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原校长张彦昌做《现代高效课堂探索》等。其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则是华师大教授兼心理咨询师陈默所做的教育心理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
听:如学生般“安心安宁安神”
5天的课程中,陈默教授在第一天、第一节课率先登场。她50多岁的年纪,声音高亢有力,一上来就说:“现在的教师普遍累啊!你看这紧巴待遇,你看这紧张的师生关系。”立即得到了台下的共鸣,引起一阵私语。接着她又说:“现在的学生普遍也苦啊,你看这考试,你看这升学,还有糟糕的亲子关系。”刚才的私语又立刻安静了,陈教授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说话呢,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大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被“吊”了起来。紧接着,陈默教授说:“依我看,大家的心理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坐下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才能太平。”
一席开场白“先声夺人”,不愧为中小学生心理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心。在尖锐地提出问题后,陈教授从“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两个核心视角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她支招架构教师的职场心理,要明确教师职业的优点,先稳定军心;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要突出教师专业的教学技巧、观察与沟通的能力,进而促使教学高效;管理学生的学习目标,则要让学生学习“安心安宁安神”,进而能投入、愿学习,养成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几乎涵盖了这次培训的所有关键词:教育大环境,教师职业,教师职场心理,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智慧,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师课前的准备,学生课堂表现的前因后果,教师的沟通技巧,教师要了解学生成长史,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师的观察、关心和爱……所有词语都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而最终所指又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从心理学建构的教育理论时时可见师者的用心和爱心。“如何应对学生的焦虑、不安和恐惧情绪?”在举例说明时,陈默教授并非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先抛出一连串问题:上课前你是带着什么情绪上课的?你了解自己的学生吗?你了解的是什么?每个学生生理上的情况你了解吗?学生幼时疾病(原发)的情况你了解多少?你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史吗?家长会上你与家长正确沟通了吗?你掌握了家长的心理状态了吗?孩子的家庭结构如何?父母关系如何?家庭亲子关系如何?孩子儿时有没有受过什么精神的创伤……问到这里,每一个听课老师的心里也都有了处理问题的方向。
思:原则、素养和信仰三者统筹
提升教师素养是成功和有效关注学生成长的途径与方法。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一名好老师呢?参照陈默教授以及其他几位专家的讲解,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我作了三点思考,同时也当作自己今后教育教学实践的标杆与方向。
首先,好教师要能够恪守教育常识,坚守宁静。何谓“教育常识”?“教育常识”的内涵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朴素的事实性的知识和道理。比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名言“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就是一句众所周知的教育常识。再如,陈默教授说的“懂得学科兴趣诱导的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任何一个孩子首先是其家庭的产物,一定要了解他的成长史”等都是教育常识。
常识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常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的班级里。然而,越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越容易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见了也觉得“过时”“老一套”而抛在一边,内心不能坚守。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越来越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教育要回到原点、遵循常识。在实践中,教育者需要做的更多是知行合一、坚守原则。
其次,好教师要学会自身建设,与时俱进。教师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一个自身建设工作做得越好的老师,他的学生受益就越多,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具体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学科专业知识建设,树立学科的权威是自身建设最基本和必要的技能;文化素养建设,广博的视野和丰厚的积累能提高教育水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能;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建设,掌握教育心理学及各学科教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端正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教学态度,树立乐于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职业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意识建设,教师应以身作则,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的人格心理建设,以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最后,好教师要能够坚定信仰,心无旁骛。陈默教授说:“积极的教育信念可以让教育者有效能感,进而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内化为个体生命的需要。”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也认为:“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这些教育思想家之所以这么坚定地认为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是因为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他理解教育、理解人,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获得教育学知识走向对教育意义的把握那一刻起,就努力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他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他用爱使学生形成爱,他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当一个教育者能够恪守教育常识,自觉建设自身素养,坚定教育信仰并坚持自省的时候,才会“安心安宁安神”,才能愿意教、能投入,让更多学生成人、成才。
新闻推荐
10月4日20时左右,云南省迪庆州发生一起“火流星”空爆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何为“火流星”现象?对当地造成什么影响?记者日前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析。“突然一声巨响,好似打雷。”迪庆州德钦县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