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倘若妄求钱多多…… □三耳秀才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02-27 11:34   https://www.yybnet.net/

压岁钱凝聚的是亲情□王清铭

一到过年,“压岁钱”就成了热词。这个狗年春节也不例外。先是北方媳妇兴冲冲提着礼品去见广东公婆,被公婆包的20元红包伤了心;接着,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又在网上刷屏。

在这张特别的地图里,颜色越深说明平均压岁钱越多。其中,福建省以一片血红色鹤立鸡群。据悉,福建孩子收到的压岁钱红包平均高达3500元,福建莆田的压岁钱甚至高达12000元,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20倍以上。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其压岁钱平均水平仅为50元,被网友们调侃为“遭小孩嫌弃,被大人追捧”。

然而,有不少广东人惊呼“算多的了”:“我们经常都是1块、5块,关系好的才给20块……”

尽管上述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关于压岁钱包多少的话题已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有人羡慕福建、江浙压岁钱多,也有人表示广东发压岁钱虽然少,但是压力也小,也不错。对此,你怎么看?你所在的城市,压岁钱一般包多少?这个春节,你又发了多少压岁钱?本期“争鸣”,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压岁钱吧。

刘依佳

红包越红脸越绿□刘诚龙

■话题

农历年毕竟最像年,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年味儿淡了,如果不是“全国压岁钱地图”在农历年刷屏,我们也很少意识到,“年”这种文化还代代累积沉淀,到我们这一代还很浓厚。最大的例子就是给压岁钱。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多数人出外“搵食”(工作),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生疏的亲情如何维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拜年给压岁钱。我所在的福建省莆田市不经意地在“压岁钱地图”中夺冠,我的第一感觉却是自豪。

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儒家文化积淀深厚,现在乡村家族祠堂的大门贴的对联多数还是“入孝;出悌”。网友们大概惊讶于12000元的压岁钱数字,我却自豪于压岁钱背后的那种历史风尘没有掩盖的古礼,就如孔子所说:“尔爱其羊,吾爱其礼。”

压岁钱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就如清代诗人吴曼云《压岁钱》中所写的那样:“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给压岁钱的人心中充满了喜悦,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这样写:“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为表示庆贺新春,孔尚任把口袋里的钱都当作压岁钱分尽了。

莆田人以前爱读书,是著名的“进士之乡”;现在善经商,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压岁钱水涨船高,是个人财富和地方经济实力的体现。巨额的压岁钱,莆田人给得起。我不排除有些人为了面子,但绝大多数人看重的还是孝悌之礼。《礼记》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在莆田,你给出压岁钱,家中的小辈会相应收到长辈或亲友给的压岁钱,这就是“礼尚往来”。今年我小女儿收到的压岁钱是六千元,与我们给出的大体相当,我开玩笑说,所谓压岁钱,就是从我们的口袋暂时放入孩子口袋的那一份钱,并没有不明真相的网友指责的“铺张浪费”。这些压岁钱,我们不“回收”,给孩子存着,他们长大后就有第一笔“自有资金”。我们也“挪用”过,前年用以装修房子,去年“还”回去了。

当然,也有一些“入不敷出”的人,多数是年轻人,给压岁钱对他们来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也是他们特殊的成年礼。给多少压岁钱,该有个“度”,如果只是攀比,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这就远离压岁钱“题中应有之意”了。在莆田,压岁钱的“价格”有待商榷,但它们的价值毋庸置疑。

我们也无需武断地把莆田压岁钱与平均只有50元的广东作比较,严格地说,广东人分发的不是压岁钱,而是祝福红包,叫“利是”。“利是”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最常见的是在各种喜庆场合,包括过年、结婚、公司开工等。

都重“意头”,何分浊流与清流?

本期周刊文章将发送至半岛客户端“快读”频道。扫一扫,更多精彩极速浏览。

自从微信有了朋友圈,自从微信有了红包,红包在圈里的收发就是一阵阵的折腾和忐忑,当然,视之为一道风景,亦可。说我所在的一个作家圈吧,一位老作家获得一笔奖金,高兴,他跟我说,想在朋友圈里发个大大的红包,我听了,认为不可并把理由讲给他听:你得这项奖,也有其他人荣获,你一发大红包,不是给他人无形之中施加了压力?如果那人根本没有发红包之意呢?这样,不是制造了一个隐性的矛盾冲突吗?平时大家发发小红包,图的是个好玩热闹,顺带活跃一下气氛,你的大包一来,不是又给小红包们一个明确的压力:我发这么小,是不是小气呀?

提及作家朋友圈的故事,我认为,微信红包类似于压岁钱:压岁钱,要有,不能缺了礼数。不过,至于红包要大还是要小,我坚定地认为:广东是好的,广东是方向。

根本上讲,压岁钱问题,是民俗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从民俗角度来看压岁,我们就可以看出更加本质的内涵。简言之,一压一扬。一压,压的是祟,压岁即压祟。一扬,张扬的是长辈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因此,从本心出发,钱的多或少,倒在其次。可从社会层面来观察,钱多了也会带来诸多新问题。比如大舅发一千,二舅发二百,一圈亲戚怎么看二舅?二舅又怎样挺直腰杆?一家给另一家小孩两千,另一家给这一家小孩三百,两家的交情能不受影响?

过分计较钱的多少,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不合民俗的初衷。讲礼变成了讲钱,自然是跑偏。从实践层面来说,不利民俗的良性传承。可是,广东“遭小孩嫌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具体在红包的大小上,我们得从社会风气的层面往“小”上引,年年讲,持续引导,一定有效,就像办喜事大力提倡节俭一样。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一引导,得在认清民俗演进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施加正能量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我们现在仍在流传的每一项民俗,都是鲜活的,自有其生命力。所以我们更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要尊重民俗专家的专业意见。此外,各地的具体民俗情况也不一样,就是同一名义的民俗,其内涵可能有很大差异。这便是北方媳妇拿到广东公婆红包后伤心的原因之所在。所以,我们的引导也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比如,往“小”里引,向广东学习,学的是精神内涵,万万不可生搬硬套。

第二,借机讲一堂有关压岁钱的文化课。身为百姓,无一不是生活在民俗之中,可是,百姓常见的民俗,好多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让更多的民俗专家站出来,给更多的民俗专家以平台,这样,我们可以活得更明白。宝宝们拿到红包,更能在“娃哈哈”之中,体验出中国宝宝的专属自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豆腐西施这回感慨的,不是到“迅哥儿”家拣破烂,单给她破凳烂椅,而是“迅哥儿”衣锦还乡,但只给她发了五六块钱的红包——抢了五六块,算巨包了啊,北方媳妇到了广东,婆婆都只给她封二十元的红包呢?

这是愈有钱愈是一毫不肯放松,还是愈有钱愈不在乎钱?我以为是愈不在乎钱——不想在红包这事上赚一把,有本事其他地方赚去!红包不是利益赚取,只是意义表达,图吉利,不图厚利;图高兴,不图高额;施者乐施,受者笑纳,施受双方都无心理负担,与压岁钱只给自家亲戚是不太相同的。

我们发红包,送压岁钱,都是赚钱心态?也不尽然。但现在,压岁钱,越来越远离初心,也是事实。压岁钱最初叫“压惊钱”。宋神宗时,有个叫王韶的,“会元夕张灯,金吾弛夜,家人皆步出将帷观焉”,王公有小孩叫南陔,耍得正欢,被“人贩子”捉去,南陔甚是机智,脱离虎口;孩子是回来了,却被吓得不轻,宋神宗得知孩子失而复得,“赐压惊金犀钱”,后人考证,此乃压岁钱之由来。

正因此,压岁钱,初心不在钱,在避祟;后来演变为逗乐,逗孩子高兴;再演变到现在,压岁钱渐渐成了大人的“压力钱”——赚一年钱,回一趟家,大哥二哥,大弟小弟,大妹小妹,大姐二姐……一家一家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的,一百出不了手——隔壁老板给侄子一次上千呢!辛辛苦苦赚一年,能赚几万?一个春节便出去几千一万,笑脸在白天,叹气在夜半。

当压岁钱由人情变为人情费、面子钱,有多少人遥望家乡,不敢团圆?“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何以独在他乡看梅花,不回故乡看烟花?无他,压岁钱焉。这真个是:万水千山只等闲,春节只怕孩子多。红包不再是快乐之源,转成愁苦之渊——春节不是节,春节转成劫。

红包是那么红,脸色是那么绿,说来堪惊——快乐的春节啊,我给你压岁,谁给我压惊?

《夕拾》周刊投稿邮箱:

bdrenwen@sina.com

新闻推荐

春耕在即,化肥价格大涨业内人士预计,春节后化肥产能恢复,肥料价格将小幅回落

业内人士预计,春节后化肥产能恢复,肥料价格将小幅回落

相关新闻:
早春社饭香2018-02-27 00:00
猜你喜欢:
百味杂陈同学群2018-02-27 11:15
评论:(倘若妄求钱多多…… □三耳秀才)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