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柳哲华
春节之际,家乡的板凳龙,又一次隆重登场,张灯结彩,龙飞凤舞,热闹非凡,喜庆丰年!
板凳龙,在我们老家金华,又称“龙灯”、“闹龙灯”、“耍龙灯”,就是一个一个人,背着一截一截的板凳,连成一条长长的龙,在龙头引领下,舞动起来,那场面无比壮观,远近闻名!
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的造型,有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不同的类型!板凳上的花灯的造型,各有不同,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一般舞龙灯都在元宵节或重大的庆典活动,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的表演阵式。
每一截板凳上,都有一个半圆的竹编纸糊的花灯。花灯的画面,内容丰富多彩,各色各样,有民间的传说,也有梅兰竹菊,只要是吉祥的,都可入画,这些也都是民间画手的拿手好戏。每一次舞龙灯,不啻是一次民间的画展,也是画手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说起画龙灯,我又不得不说一下,我们家乡梅江的书画传统。浦江,是远近闻名的“书画之乡”,而我的老家梅江,原来就是浦江的辖地,1960年后,才划给了兰溪管辖。许多民间风俗,却与浦江更接近。
梅江,虽然是穷乡僻壤之地,现在的人口也不过7万,这里的人却质实朴茂,民风淳厚!梅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宋代的两位进士、尚书梅执礼与钱遹,就出生在这里;元代有著名的学者柳贯;明代则有宋濂、宋璲、宋怿祖孙三代,都是书法名家,他们的根在这里,后代也在这里繁衍;明末清初的旅日高僧、日本“篆刻之父”的东皋心越;现当代的名人,则有曹聚仁、柳村、方增先、倪汝霖、曹雷、曹景行、蒋英坚、宋永进等。我的族兄柳村先生,是个大画家,曾任浙江美协的副主席。他说他画画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和母亲。他的父母,一个会画龙灯,一个会剪纸绣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著名画家方增先,也是我的老乡。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理事,曾任上海美术馆的馆长。他对家乡板凳龙,更是情有独钟,为此他还创作了一幅《家乡板凳龙》国画作品,影响很大。
他曾饶有兴味地回忆说:“我是看着板凳龙长大的。它是一种民间特色非常浓厚的民俗,是非常有意思的民间美术活动。农民自己动手制作、画画,板凳龙的两面都涂上了颜料,五彩斑斓,生动极了。当时每家都要出一盏灯,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的板凳龙,几乎都是我画的。 ”
多年前的一个春节,他为了创作《家乡的板凳龙》,还特地从上海赶回了老家,看了一次板凳龙的表演。他感慨地回忆说:“和我童年的板凳龙相比,现在的板凳龙,洋气多了。龙身也不点蜡烛,而改成了电珠,这样一来,虽然轻便和安全,但象征农民质朴感觉的土味,却似乎减少了。我小的时候,见过的板凳龙的龙头,像卡车那么大,板凳宽50厘米~60厘米、厚7厘米~10厘米,10个壮汉才能抬得动它。 ”
在我们的老家,几乎村村都要舞龙灯。要说最长的龙灯,当算国庆村的龙灯。国庆村有4000余人,是兰溪最大的行政村。灯笼上,写的是翰林院,因为柳姓的祖先柳贯,在元代是翰林出身,担任过翰林院的待制。最长的时候,有五六百截板凳,上千人参与,舞起龙来,真是气势恢宏,非常壮观。
我们老家有舞龙灯上坟祭祖的传统,一般是几年一次。记得有一年,国庆村曾组织过一次规模盛大的舞龙灯祭祖活动。龙灯队伍浩浩荡荡,去离家七八里地的柳贯墓地祭祖。排起的长龙,有一二华里那么长。前面是锣鼓喧天,大王旗开道,后面是护灯人尾随其后,再后面,则是不计其数的看灯的人。
国庆村的龙灯远近闻名,也常常应邀去邻村友情表演。龙灯所到之处,真是盛况空前,村里的人,无不挂红布的挂红布,放鞭炮的放鞭炮,烧纸钱的烧纸钱,上供果的上供果,点蜡烛的点蜡烛,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春节之际,我仿佛在锣鼓的咚咚声、鞭炮的啪啪声里,又一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韩蕾)3月1日,全市财政工作会议召开,书面传达201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副市长何效祖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全市各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