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不嫁永录村,每日起来站墙根。”这是在山西省高平市流传的一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永录村桑皮纸业的盛况。当时永录村家家会造纸,户户以纸为业,永录的女人每天都重复着把捞起的纸贴晒到墙上的工作,十分辛苦。古朴泛黄的纸张,略显粗糙的纹理,有“纸中之王”之称的桑皮纸,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纯天然和纯手工的造纸过程与精湛工艺的融合,不仅造就了永录桑皮纸的传奇,更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
造纸之乡永录,一条河水从北到南穿村而过。这里历史悠久,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就在境内。
走进晋桑文化产业园区的生产作坊,就听见“当、当、当……”的清脆敲击声持续不断。寻声而入,车间里有六七个工人,个个都在忙碌着。两位大姐在拣皮,面前的大筐里盛满了经过锤打和蒸煮的造纸原料桑树皮,她们不时地抖着桑皮丝,细心地分拣着杂质。旁边的师傅正在做的是榨丝的工序,大木槌匀速捶打着拣过的桑树皮,为了使饼皮均匀地受到木槌的敲击,师傅还需不停地转动饼皮,一边捶一边翻着桑皮,直到饼皮截面成绒状才算完成。
捞纸是手工造纸的关键环节,也可以说是这项技艺的精髓。在捞纸池边劳作的是老师傅李保根和他的徒弟王志宁,64岁的李师傅面容和善却沉默寡言,50岁刚出头的王志宁满脸笑意又侃侃而谈。李保根师傅是捞纸的“老把式”了,只见他站在搅拌均匀的纸浆池边,将一块6尺长、3尺宽的竹帘平整地放置在捞纸架上,缓缓浸入纸浆池里,微微侧倾着脑袋,动作娴熟地将捞纸架上下摆动两下。既像是在用心感受着力道,又像是在倾听水的流动,以此判断出纸浆沉淀的快慢、厚薄。然后双手一抖,平稳地将捞纸架提出水面,纸浆缓缓流过竹帘,帘上瞬间沉淀了一层薄厚均匀的纸浆,反手一扣,一张桑皮纸就诞生了。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李师傅的捞纸技艺,让人看得目瞪口呆,他能在竹帘下水的一刹那,通过双手和身体的抖动,敏锐地寻找到捞纸的最佳时机,“捞出”一张薄厚均匀的桑皮纸,且每张纸的重量几乎相等,张张都不会超过35克。劳作间隙,李师傅聊起了他的“捞纸经”:“捞纸最吃功夫,这个过程可能是两三秒,也可能是五六秒,主要取决于纸浆的浓度和沉淀情况。看似简单,却十分讲究。”李师傅说,首先得把浆水搅拌均匀,否则捞起来的纸浆就是疙疙瘩瘩的。其次,捞纸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时机,动作的快慢和纸浆的厚薄均匀全凭手感,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李保根师傅捞纸,看似轻而易举,但那双遍布老茧的手,却承载了数十年的功夫。
捞纸结束后要先挤干多余的水分,然后再把桑皮纸一张一张揭下来,平平贴在晒纸墙上,经过焙纸、揭纸、剪边,按100张为一刀,打包后盖上印,便可以“出阁”了。
一张上好的桑皮纸需经过捡皮、捣皮、切皮、三蒸、三泡、三洗、抄纸、晾晒等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历时一月方可制成,李师傅说:“这叫千挑万选、千锤百炼、千刀万剐、水深火热!”对于手工造纸,清代学者杨澜曾感慨:“其用力艰而成功薄,巧心劳手,百工之事,此为最矣。”
■艰辛学艺 志在传承
李师傅拿起一张成品纸让我触摸,纸质颜色洁白、柔韧细滑。是啊,手工纸的每一道工序都存留着双手的痕迹,每一张纸上都保留着双手的温度。李保根作为高平桑皮造纸的传承人,每天要做的事情的就是将这一池池经过蒸煮的桑皮纸浆,制造成薄如发丝的桑皮纸。手工捞纸的匠人们用汗水滋养了一根根纤维,用身体唤醒了一张张纸的灵魂。“墨里乾坤大,纸上岁月长。”其过程何尝不是在进行着一种神圣的艺术创造呢。
李保根整日在桑条、桑皮、木槌、木浆和木架间穿梭,浑身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他从小生活在以造纸为主业的永录村,18岁就开始学徒,用他的话说:“这辈子除了造纸,没想过要做第二份工。”学艺是个艰苦的过程,李保根仍记得幼年时跟随父亲学习捞纸的事,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捞纸人站在纸槽旁边重复着浸、荡、抖、抬等动作,每次手上承受的重量都不轻。为了摸索捞纸规律,他在潮湿的纸浆池边一站就是两三个月,“造纸就是要摸准植物纤维的脾性。”经过长时间练习,李保根能在竹帘下水的一刹那,通过双手和身体的巧妙抖动,敏锐地找到捞纸的最佳时机,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内涵。
这样简单的动作,李保根重复了40多年,也坚守了40多年。他的手遍布老茧,却对水分和温度有着细腻的感觉,经他的手生产出来的桑皮纸,已成为书画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如何把这沉甸甸的技艺代代传承下去,成了李保根思虑最多的事。弟子王志宁跟随李师傅从事造纸业已有20多年了,可更年轻一代却没有人愿意再学习这门技艺。李保根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培养些学徒,把手工造纸继续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失传。
■纸业化石 再逢生机
桑皮纸,又称“汉皮纸”。据史书记载,桑皮造纸的技术比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还要早100多年,被称为纸业的“活化石”。新疆墨玉县、山西高平市都是沿用此古法造纸。2006年,桑皮纸制作技艺就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清朝同治年间高平县志记载,桑皮纸是高平岁贡的重要内容,高平民间现存很多明清时期的地契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发行的钞票,都是由“永录纸”制成。可见,永录村的桑皮造纸在社会上早已享有盛誉。
“高平永录自古有手工造纸的传统,从明末清初开始就形成了产业,最少也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我记忆中,最红火的时候,全乡有五六百家手工造纸作坊,整个乡镇80%的家户都以此为生。”李保根说,手工作坊就是全家三四口人齐上阵,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到上世纪70年代,当地成立了专门造纸的集体企业,仍以手工传承为主,做出来的纸主要供应糊窗、打顶、包装等日常生活所用。2000年前后,日常生活用纸市场的萎缩以及机器造纸的发达,当地的手工造纸一度走向了低迷。桑皮纸昔日的辉煌日益暗淡,这种古老而纯正的手工造纸技艺也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2011年,李保根师傅的亲属和当地有识之士创建了晋桑文化园,请回李师傅传承古法手工造纸工艺,他也得以重新捡起了这门沉寂的老手艺。
“手工桑皮纸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在上面写字作画立体感强,是机器纸没法代替的。咱的做纸工艺,要继续发展就不能守旧不变。”过去做出的纸张主要供应日常生活所用,比起现在主要面向的书画用纸市场,纸张面积小,而且均匀度要求也不高。为此,李保根、王志宁师徒想了不少办法,重新制作了捞纸架,在捞纸的操作上,面积大的纸更需要把握好力度。
在手工造纸坊里,我撕下一小片纸,放在鼻前细细品嗅,用手指慢慢摩挲,用心感受它的温度,真是浸透了时间的醇香味道。闭上眼睛,我感觉到了它的分量,更感觉到,握着一张手工纸,远远比握着一张机器纸温暖一万倍。
■文/图 晋 华
攻略
交通:永录村距高平市区5公里,在国道207线以东,交通住宿便利,自驾或是自由行到达都非常方便。
美食:高平十大碗、高平烧豆腐、高平名吃里圪抓、高平大黄梨。
周边:永录村距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仅500米,此外还有羊头山石窟、开化寺、姬氏民居、炎帝陵等景点。
新闻推荐
“也许埋藏在记忆中最深刻的,永远是心里最惦念的!父亲死后,她还经常念叨他们过往的琐事,好像父亲从未走远。”老人的儿子说。3月12日23时许,郑州市公安局金水路分局接市民杨先生报警称:自己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