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森(右)和乔森工作室的同事在研究节能技术。
受访者供图
每台设备的节油关键点在哪里,彼此之间有何差异……4月20日,常州公路运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常运集团)乔森工作室负责人乔森兴致勃勃地指着工作室里的“家当”,向本报记者一一道来。
此前,他刚获“中国质量工匠”称号,这也是这位全国劳模获得的又一荣誉。
42字的“乔森节油操作法”是他从一群普普通通的驾驶员中脱颖而出的开始。而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迭代”一词是如今乔森口中的高频词。事实上,从柴油车、汽油车到新能源车,乔森一直在汽车的迭代中不断推动节能技术的发展,而他自身也由此实现了从驾驶员到节油标兵再到节能专家的迭代。
钻研节油
乔森1994年从技校毕业进入常运集团,当了一名大客车驾驶员。那个时候,驾驶员还属于一个很抢手的行当。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以及良好的驾车习惯,他创造了连续安全行车4000天的好成绩。
有段时间,乔森和同事朱明亮搭班跑常州至南昌班次。常州至南昌有800多公里,一人开一半,每200公里换一个人开。可大部分时候,乔森主动要求多开。尤其是途中有一大段山路,每次轮到朱明亮开这段山路时,乔森就会说:“我来吧,你歇会儿。”朱明亮当时觉得奇怪,怎么还有人抢着干活的。后来他才意识到,乔森是想经过反复练习,找到山路节油驾驶的方法。
很多驾驶员上下坡会加大马力一下冲到山顶,然后空挡滑行下山,而乔森从来不挂空挡,下坡也一直稳着油门走,这就是后来总结到“乔森节油操作法”中的“挡位合理车速匀”。
“当时我和别人配班,一趟跑下来要加600多元的油,跟乔森配班能省上百八十块。”朱明亮说。
后来,乔森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乔森节油操作法”。
2011年4月,常运集团成立乔森工作室,推广“乔森节油操作法”的第一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800万元。
拓展边界
在常运集团大批引进新能源LNG客车后,乔森与工作室成员又积极钻研新能源车的节能工作。
在此过程中,乔森发现,LNG客车发动机运转时释放出的可利用冷能,相当于一台2~4匹空调的制冷量。他琢磨,如果把这个冷能使用在新能源客车上,是否能部分替代空调?如果可行,一辆客车的空调费用每年就可节约5000元。经过近百次的实验,1年后,工作室成功申报了“液化天然气客车冷能回收利用装置”以及“液化天然气动力系统”两项新型技术发明专利。
此后,他还创新了纯电动客车节电操作法。乔森工作室成立至今,常运集团共节约燃料758万升,折合4751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79万吨。
在乔森工作室的影响下,一些企业也加入合作,将技术成果产业化。目前,常运集团与专业制造深冷和低温设备的美国查特公司成立了“乔森联合工作站”,双方在技术和资源上进行互补合作,实现共赢。
“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专利技术,最后投入生产,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创造性的劳动。”乔森对本报记者说。
乔森已从节油能手成长为节能专家,参与了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驾驶员技能素质要求》、江苏省地方标准《汽车驾驶节能操作规范》的制定。
眼下,乔森和工作室的同事们正在研究两个新课题:纯电动车充电桩管理系统和轮胎全生命周期维护系统。前者可自动调节充电桩的用电时段;后者是在轮胎上贴个二维码,车辆的位置、里程、使用状况都将一目了然,将来甚至可通过数据分析,推荐哪条路更适合此车辆行驶。
这两个项目显然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节能目标。在交通领域,无论是降本增效还是确保安全,乔森工作室都在不断拓展边界。
“18世纪纺纱机的发明让机器开始替代人力,现在已经发展到大规模使用机器人。但有了机器人还得有维修机器人的人,有了无人驾驶的汽车也还得有人维护保养,人的发展空间总是有的,但你得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乔森说。
面对记者,从3D打印、无人驾驶到5G网络,乔森都聊得兴致勃勃。“只有技术储备、知识储备不断迭代,才能不被淘汰。”他说,“眼光要长远,不要只看自己,只看现在。”
·采访手记·
有心随处皆课堂
蒋菡
“他跟我们不一样,他特别爱学习。”跟乔森共事20多年的朱明亮如此评价这位劳模。
1992年,他俩一起到扬州汽校去学驾驶,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在宿舍歇着,乔森却总在教室里看书。有一次乔森问他:“你知道变速箱一组、二组齿轮是怎么转换的?”当时朱明亮就给问住了。“我只管开车换挡,从来不想这么复杂的东西,而乔森就一定要把其中的原理弄清楚。”
“爱学习”也是乔森的妻子万丹评价他的关键词。乔森是技校毕业,原本在万丹看来搞创新、搞研究是不太可能的事,“可他坚持要搞,因为要学的东西多,一有空就钻进书房,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也对乔森知识面之宽印象深刻。他要求自己每月读透一本书,经济的、管理的、历史的、哲学的,都看。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到处都是他的课堂。
网络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也给学习开辟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某方面难题,乔森会上网查看各种相关资料。潜心钻研一段时间,往往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在劳模队伍里,更有他的不少良师益友。看到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劳模还在利用业余时间苦学英语,乔森备受激励;遇到工作中的难题,他会跟相关领域的劳模专家交流探讨,别样的畅快淋漓。
随团去考察德国的职业学校时,乔森发现他们仅喷枪就有几十种,“从一开始就建立标准,做东西自然就规范了”。回到工作中,他也尝试固化流程,推行标准化。
最近这几年,乔森感觉到“每年都能看到自己身上有了新的东西”。技术的积累、知识的积累、阅历的积累,让45岁的劳模乔森迎来了又一个学习能力勃发的时段。
新闻推荐
打通技能人才等级评审与职称评审通道,创新产业工人成长保障机制,厦门航空维修产业职称改革试点告诉我们,改革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现实难题中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改革由问题倒逼而起,又在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