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从青藏高原生态恢复到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在棉花种植的田间,科研工作者用坚守和创新,铸就了属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硕果,不由白纸黑字写就,而是借用信仰铸就的如椽巨笔,撰写在祖国大地上,撰写给全体人民。
——“千里马”竞相奔腾,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近年来,在诸多院士专家的共同建议下,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科学家如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等一系列问题,坚持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激活了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
助推“中国梦”: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落后。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就会缺少机会。
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如今,站在新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科技梦”的助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掌握竞争先机。
“中国的‘科技梦\’已经是好多代科技工作者的梦了。”40年前,彼时还正值壮年的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参加了那场激动人心的全国科学大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如今已年过八旬的他眼中仍会泛起激动的泪光。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认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精尖技术”,中国必须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增强创新源头供给,夯实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认为,必须让创新人才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不断突破,夯实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解好创新驱动“发展方程”,紧握科技改革“点火器”。王志刚指出,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双轮驱动”,把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才奠定了国家的今天,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们更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中国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不记名、不为利,真正为国家振兴做贡献。”徐匡迪说。
“道不可坐论,事不能空谈。”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号角,站在新起点,研究提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审议通过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新坐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乘着改革与创新的浩荡东风,汇聚各方力量,我们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奋力拼搏、自强不息,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一个4岁的孩子平均每小时会问20-30个问题,而当他们上学后这个数据为什么就急剧下降了? “聆听稚语倾注童心”儿童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