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最近,江苏苏州警方破获一起假冒伪劣化妆品案,撕开了微商代购化妆品以假乱真的冰山一角。当地公安局工业园区分局民警谢元龙称,“这些化妆品仿真度极高,普通消费者难以识别,很多还是‘爆款\’。”成本1元的假香水,海外镀金回邮,最高能卖到200块。从该案主要嫌疑人吕某的交易记录可知,仅名为“薇薇小妖代购批发”的客户成交量就达7500多次,而与吕某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多达数百人。
微信朋友未必是真朋友,而朋友圈里也未必都是真信息。如果你有几个做代购的“朋友”,那么朋友圈难免会被各种花花绿绿的促销“刷屏”。商场柜台里“高大上”的奢侈品、化妆品似乎在朋友圈里都走下了“神坛”,变得平易近人起来,好像一般的工薪阶层也能买得起与明星、富豪同款的包包、腰带、口红和香水。面对代购们的热情推销,你若在询问之后表现出哪怕一丁点儿的迟疑,他们就会佯装生起气来,向你普及怎么判断商品的真伪,教你如何从包装、喷码、物流上鉴别,拍着胸脯保证自家的货“绝对正品”,甚至抛出“如假包退”“假一罚十”的承诺。
不得不说,随着民间“黑科技”的进步,有的假货做得比“真货还像真货”,已然形成了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以最暴利的化妆品为例,一些知名正品能卖出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价格,里面包含了研发成本、制作成本、营销成本等,并留足了品牌溢价的利润空间。而山寨品呢,不过是造假商拿了正品化验一下成分,调制了差不多的味道,然后批量在隐蔽的小作坊或小工厂内生产;同时,找“知根知底”的印刷厂仿制正品包装,并喷上与市面上正品同步更新的喷码。而为应对消费者对购物小票、物流信息、入境证明的询问与讨要,有的造假商还把“戏”做足了,让假货就近出国留洋、海外镀金一把,归国直奔消费者而去,消费者以为捡到了“直邮正品”的便宜,殊不知“黑产链”上的每一环都已赚得盆盈钵满。
朋友圈里的海外代购,原本该是在小范围内,基于熟人之间的信任而形成的一种互助互利式的买卖关系;然而如今却发展出了另一种纯商业“关系”,有的消费者会因周围人或网络上的推荐而主动加一些从事代购生意的陌生人,时不时关注他们发布的促销信息,并有可能按需购买。对于这种社交电子商务的新模式,监管并未彻底跟上趟,尚存在一定的盲区;而我国的电子商务法草案还在审议之中,若能如专家所言,把微商纳入到该法的规范范围之内,那么将有利于遏制个人卖家售假,保护消费者权益;且有助于追溯问题商品,斩断黑色利益链。
事实上,人们对待微商的态度,用“既爱又恨”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微商在朋友圈卖质优价廉的正品,确实能促进商品的流通,拉动个体消费;可若靠卖假冒伪劣商品来牟取暴利,则是游走在“作恶”的路上,卖得越多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力就越大,对消费群体的伤害就越深。大伙当然都希望微商能凭良心做生意,有商业底线和道德坚守;但是,如果他们真的做不到最起码的遵纪守法,那也得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处罚才是,以正本清源。
事实上,人们对待微商的态度,用“既爱又恨”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微商在朋友圈卖质优价廉的正品,确实能促进商品的流通,拉动个体消费;可若靠卖假冒伪劣商品来牟取暴利,则是游走在“作恶”的路上。
新闻推荐
8月1日晚,和往常一样闷热的晚上,一条关于“11岁救父摆摊男孩”的消息在朋友圈里被频频转发,许多人看完后十分感动,想要找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