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每周三的早上7时27分,K3次中俄国际列车从北京站缓缓发出,奔向7800公里之外的终点——莫斯科。
自1960年5月发出首列,58年来,每周三它都会从北京站驶出,穿越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广袤原野,抵达莫斯科。这趟旅途单程耗时131个小时,沿途停靠三个国家30多个车站,平均时速只有约60公里。
墨绿色的车皮、鲜艳的国徽、仍在工作的煤炭锅炉、老式的风扇……记者随车采访发现,与现在中国越来越普遍的高速动车组相比,这趟明显“不合时宜”的列车总能勾起人们20世纪的火车记忆。
不过,在崇尚更舒适快捷出行的今天,这趟年近60岁的“绿皮车”却因沿途风景再次受到热捧,成了“网红”列车。在很多旅游网站上,乘坐过的旅客们贴给列车的标签大都包括: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苍翠挺拔的白桦树、广袤无垠的大草原……
澳大利亚游客丹尼尔一家在列车上为2岁的女儿庆祝生日。“我们在中国坐过各种各样的火车,这趟车是最特别的,沿途的风景也特别美,可以给我们一种新的体验。”丹尼尔说。
随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往来的增加,两国之间的航班数量也越来越多,便捷的交通让航空渐渐占据了国际客运的主流。幸运的是,2012年以后,以俄罗斯等国家为目的地的丝路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这条线路慢慢被人们重新“发现”。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赴俄中国游客量达到147万人次,同比增长14.7%。
从几个月的婴儿,到80多岁的老人,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再度出现在车厢里。“现在出境游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车上的游客占了一大半,都是冲着风景来的,坐这趟车就感觉是在油画里穿行。”列车工作人员陈响说。
穿过万里林海、黄沙戈壁……58年来,这趟列车始终在7800公里的超长旅途上往返运送旅客。按往返双向计算,自开行以来,这趟列车已走了4700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1000多圈。
与这趟中俄列车同龄在车上工作了34年的孙国祥说,等中俄列车运行满60年的时候,也将是他退休的日子。“希望它永远跑下去,带着一车车的乘客一直跑下去。”
新闻推荐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带来的便捷和困惑并存。有些领导干部喜欢上网,将上网浏览信息作为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