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正处在“文革”“破四旧”的时期,不准摆设供品,也不准烧纸烧香,即使磕头拜年,也得偷偷地进行。年五更吃过饺子后,先把大门关上,再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磕头,一一拜过之后,接过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就迷迷糊糊地入睡了。天刚放亮又被大人叫起来,去给没出五服的本家拜年。路上遇到燃放爆竹的废纸堆,也要蹲下扒拉几下,从里面找出几个“哑巴”爆竹。到了拜年的人家,进门先叫一句XX,再小声说句过年好,也不敢跪下磕头,担心被红卫兵发现。然后就强调还要去XX家,接过主人送上的几颗糖果和花生趁机溜走了。几家走下来,一个口袋里装满了“哑巴”爆竹,另一个口袋里装满了糖果花生……在“文革”中长大的孩子,脑海中都会留有这样的拜年记忆。
我高中毕业后给本家拜年,也是在大年初一早晨,进门还是先叫XX,再大喊一声过年好,然后就被热情的主人让进客厅,坐在主人自个打的沙发上,一边与主人寒暄,一边看着电视上的节目,不时还与主人评论上几句央视春晚,说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演得搞笑,也讲李谷一的《难忘今宵》唱得好听……也有喜好喝酒的人家,桌上则摆着流水席,凡是来拜年的人,喊了声过年好,坐下就得喝酒。遇到这样热情的主,即使不会喝也得给个面子,接过酒杯做做样子,然后就听主人大讲改革开放好!因为过春节既能吃上肉了,也能吃上鱼了,还能喝上酒了,关键是可以大张旗鼓地公开拜年啦!
这种拜年的方式只有登门才能把新年的祝福送到。
我在湖南读大学时,已经流行拜年贺卡了。每年春节前,就会收到同学们寄来的拜年贺卡。这贺卡与明信片差不多,上方填写收件人的地址,中间填写收件人姓名,下方填写寄件人的地址,空白处填写祝福语言,贴上邮票寄出即可。如果是邮政部门发行的拜年贺卡,上面印有邮票,填写完毕后往邮箱里一扔就可。后来,一些公家单位也时兴印制拜年贺卡,作为一种宣传品流行于春节期间。因我当时经常给《人民摄影》投稿,来往较为密切,年前就会收到总编、副总编、办公室主任、编辑、记者亲笔签名的贺年卡。这种拜年贺卡持续了好多年,在当时很适合用于给远方的亲友拜年,亦可收藏留作纪念。
我结婚以后过春节,家中已装上电话。年五更电视上新年的钟声刚刚响起,自家的电话也响了,拿起话筒,电话那头就传来“过年好”的拜年声。一碗饺子没吃完,拜年的电话已经接了四五个。这种电话拜年的声音,直到凌晨一点才能停顿。谁知,天刚放亮,电话又响了,拿起话筒一听,还是“过年好”的拜年声……遇到“懂事”的,也就简单聊几句,毕竟相互祝福了,拜年的礼节也到了。遇到“不懂事”的,则煲起了“电话粥”,七八姑八大姨的唠叨起来没完没了,长时间占着电话线,别人的拜年电话也就难以打进来。
我自从有了手机后,拜年的方式又变了。从除夕下午到正月初三,就不断地收到各种各样的拜年短信。据说有一年发短信拜年的太多,在年五更竟造成网络瘫痪,若干短信难以及时发出。所以一些有经验的人都赶早,提前到除夕下午就开始忙活着发短信拜年。
我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网络拜年又出新花样,有各样的拜年图片、拜年表情包、拜年电子红包等。有的表情包点开后,还是动画的,配有爆竹声和音乐声,就像一部微电影。2019年春节还没到,网络上就出现了拜年表情包及拜年语言,如:“旺犬送财已归去,金猪带福也来临。新年新景新气象,除旧布新又一春。”“将财神看守到底,将幸福紧握到底,将好运怀抱到底,将爱情进行到底!”“祝你工作舒心,爱人同心,朋友知心,一切顺心,永远开心!”等等。这些拜年短信,虽然缺少自己的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它充满了爱意与祝福,这也是广大网民乐意接受并且乐意转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三种拜年的方式,足不出户就可拜年,即是远隔千山万水也能把新年的祝福送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弘扬;对亲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道德文化的推崇;对邻居的问候,是华夏文明礼仪文化的传承……拜年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简单而又不乏真情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其目的与性质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和祈祷。
我先后经历了在家偷偷拜年,外出上门拜年,邮寄贺卡拜年,使用电话拜年,再到手机网络拜年这几种不同的拜年方式,深感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了!今年春节还没到,我又在遐想:不知往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拜年新方式……
新闻推荐
3个麻醉医师撑起一所市县二级医院麻醉医疗工作 海南:发力培养麻醉医生
日前,海南省六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海南省将采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