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鼓点阵阵,叫好连连。近日,在海南海口府城忠介路三坊街,一场精彩的醒狮表演火热上演,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醒狮队团团围住,不住鼓掌叫好。
在海南,醒狮早已成为一项重要民俗,每逢节庆、公期或重大庆典,人们必会邀请醒狮队来热热闹闹地舞一场狮。
醒狮,这项传统的民俗运动,曾经历风头无两的红火岁月,也曾陷入过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庆幸的是,海南醒狮人仍以坚定信念,执着传承着技艺与精神。
“醒狮讲究的就是一个精气神,狮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寓意和象征。”近日,在位于海口市丁村的粤狮族醒狮团训练基地,团长柯德政兴致勃勃地介绍醒狮各部位的寓意,“狮眼表示眼观六路、志在千里,狮口则是笑口常开、大吉大利,狮鼻代表币通财通、路路相通,狮身意味着身强体壮、意气风发。”
“醒狮人演绎狮子外出采青,要演出沉睡惊醒、搔头摆尾到仰视低顾、探测方向等动态,表现出狮子憨态可掬。”柯德政介绍,一场完整而精彩的醒狮表演,要有起承转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多种状态,如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才能让狮子“活”起来。
“每到过年和公期,不看一场醒狮,总觉得缺了什么。”在60余岁的府城居民杨旺的记忆中,醒狮早已成为大伙的乡愁,尤其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醒狮运动最盛行的时候,当时大多数村庄中都有醒狮队。
令杨旺遗憾的是,海南的醒狮队数量和规模曾一度不断缩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求学或工作,学醒狮的人越来越少,许多醒狮队相继解散。“过节敲锣打鼓,舞狮助兴的热闹场面成了很多人的回忆。”他说。
在柯德政的老师、老一辈醒狮人吕良辉的记忆中,最困难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全省几乎只剩下十余个醒狮团,在海口市也仅剩3支队伍。在他看来,多重原因限制着醒狮运动的发展,一方面是愿意学习醒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少醒狮队由于后继无人,纷纷解散;而经费严重短缺也是制约醒狮发展的另一因素,由于房租、服饰等费用的支出较多,很多成员相继离开了醒狮队;此外,醒狮的受众团体逐渐缩小等原因也让醒狮人举步维艰。
“尽管困难重重,醒狮人仍坚定信念,执着地传承着这项运动的技艺与精神。”吕良辉说。
在粤狮族醒狮团的训练基地,墙上挂着10多个狮头,墙边摆放着一大排高桩。现在醒狮表演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技艺愈发精湛。
“这些技艺,都是从老一辈的传统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柯德政说,时代在变,事事都在更新,醒狮作为传统技艺,也应当不断发展,精益求精。现在,团员们除了不断练习传统的舞狮动作外,还通过观察、模仿猫、狗等动物的习性和动作,以及观看狮虎类纪录片等方式,不断揣摩和创新舞狮动作,深入研究醒狮技艺,他们希望让每一个细节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为醒狮注入灵魂。
2011年6月,省龙狮运动协会成立,积极组织包括粤狮族醒狮团在内的海南各醒狮团队参加国内外知名赛事,积极推广醒狮文化,既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又进一步打响海南醒狮文化的招牌。
为了让醒狮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柯德政的醒狮团近几年坚持免费培训学员,所有对醒狮有好奇心的孩子都可在他的基地免费学习。他还自掏腰包,为这些孩子定制专属的练功服。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学习醒狮,更有很多家长慕名前来。“家长们最初的意图是希望孩子学习醒狮能够强身健体,却没想到学习醒狮之后,孩子们更加遵德守礼。”柯德政说,他不单单教学员如何舞狮,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背后的文化,让他们真正热爱这门艺术。
有专家认为,人们可进一步挖掘醒狮运动中蕴藏的民俗文化特色,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培育打造“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立体产业,为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注入强劲动能。
新闻推荐
□吴元中近日,上海一出租车司机捡到价值三万元的包,归还时提出打表,由失主支付送包路费,事后却遭到乘客投诉。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