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走笔□张彧希
喝干净牛奶-清洗牛奶盒-晒干-剪开-工作人员收集牛奶盒,这是一个日本小学生清洗牛奶盒的过程。这样严格执行繁琐的清理过程,藏着日本近乎“严苛”的垃圾分类密码。
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
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率先试点,实行多年来,效果并不理想。
有对比才能找准差距,找准差距才能对症下药。
其一,在于民众意识。日本很早就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把垃圾分类纳入课本。日本有些地区的垃圾手册列出500多项条款,民众都会自觉遵守,与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长期接受环保教育有关。
其二,在于配套设施。在日本,要在街头找到垃圾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就在于实行“垃圾不落地”,由居民带回家先分类再丢弃;同时配套“定点定时回收”政策,避免“随时扔”“随处扔”。
其三,在于激励约束。比如台北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德国实行“污染者付费”等。有学者指出,“如果违规者无‘痛感’,那么垃圾强制分类很难实现。”
垃圾治理,是个全球性难题。达到目前的垃圾分类水平,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对于我们来说,这也将是个较长的过程,但仔细借鉴“他山之玉”,或许能少走弯路。
新闻推荐
当前,新兴消费增长势头强劲,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提升产业供给能力,推进5G手机、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