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综,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章综,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生前鲜为人知。直到昨天,网友们才开始感叹: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章先生生前几乎没有接受过采访,搜遍各大媒体,都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所以网友们到昨天才认识他也就不足为怪了。但若论他的成就,足以倾倒一大片人。只是章先生喜欢安静,他一生忠于信仰,专心科研,不愿分散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章综是我国中子散射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磁学与磁性材料和中子散射方法学等交叉前沿领域的研究,领导和推动了我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为我国中子科学和中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197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科研之外,章综也十分关心科普,并主编了两本科普图书《我们生活在磁的世界里——物质的磁性和应用》《触摸无形的物质之网》。
1929年5月16日,章综出生在江苏宜兴。1948年7月,他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4年后,章综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并一直在该所工作。
入所后,章综在陆学善等的指导下做科研。 1957年左右,他用以X射线粉末衍射为主的方法对Al-Cu-Ni三元合金系的部分相图进行研究,解决了长期遗留下来的τ相晶体结构变迁问题,首次发现了单相区内晶体结构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现象,修正了“一个单相区只能有一种晶体结构”的传统观念,并于1957年将研究成果《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一文发表在《物理学报》和《中国科学》(英文版)上,该成果后来多次被晶体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者引用。 此外,他还研究了单晶和多晶体石榴石型铁氧体的软磁特性及其机理,成功研制了当时具有最高起始磁导率的多晶石榴石型铁氧体,阐明了变价铁离子间的电子扩散过程对石榴石型铁氧体射频磁谱的影响。
1957年章综(左二)与陆学善等在工作
1959年,章综前往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铁氧体、铁电体实验室进修,学习苏联在软磁铁氧体领域的先进经验。3年后,他学成归来,回到中科院物理所,进入磁学室工作并担任软磁铁氧体组组长,继续软磁铁氧体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磁铁氧体材料和变价离子对镍锌铁氧体的磁导率及磁后效的影响。
70年代,章综先后完成了几项具有特殊用途的小型接收天线的任务。1978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负责人、副所长,并于同年晋升为研究员。两年后,章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年仅51岁的他成为中科院院士。
80年代起,由于现实需要,章综的工作发生了变化,开始从科学研究转到科研管理方面。1982年,章综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两年后担任主任。这时候,章综不仅要负责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的行政工作以及其他科研管理工作,同时还是中法合作在中国建造三台中子散射谱仪的中方负责人,并担任中子散射组组长。身兼数职的章综,尽管科研管理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中国散裂中子科学的发展方向,时刻关注着我国散裂中子源的建造和有关中子散射的研究进展。
这一期间,作为中法合作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章综还在原子能院研制建成了中子三轴谱仪、中子四圆衍射仪和中子小角散射谱仪,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该成果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后,章综开始积极倡导并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立项和建设,领导物理所中子科学团队开展散裂中子源靶站和谱仪的设计研究。 2001年,他参加了香山科学会议和数理学部“散裂中子源”院士咨询会议; 2004年,又参加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概念设计结题验收会。 也是从2004年开始,章综筹划召开了多年的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亲自设计各种专题报告内容和打电话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该会议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中子散射界的全国中子散射学术年会。
2011年10月20日,章综参加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奠基仪式
2011年10月20日,章综亲自到广东东莞参加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奠基仪式,而这时候他已经82岁高龄了。
去年8月,我国重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的验收,我国中子科学再添大国重器,如虎添翼,章综奋斗了40年的目标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实现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章先生千古,我们永远铭记!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 编辑整理
(本文原标题:《我国中子散射技术的旗帜人物章综逝世,曾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的建设》)
新闻推荐
8月23日,农民在临城县绿岭核桃种植基地晾晒核桃(无人机拍摄)。?8月23日,农民在临城县绿岭核桃种植基地搬运采摘的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