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宋代,据考古发现,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马巷南宋制药作坊旧址出土的水缸,口径为1米,深为0.8米;而宋代陶瓷窑址出土的水缸口径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来,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并不大。
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了“司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北宋诗僧惠洪著有《冷斋夜话》,内容为论诗,间杂传闻琐事。书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即儿童)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这是此故事迄今所见最早的版本,内容与现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据了解,瓮一般是大肚,瓮壁呈一定弧度。简单来说,瓮的形状特殊,动物放在其中不会轻易逃出,所以古人还用它来养蛇。如果司马光砸的是“瓮”,那么故事里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满水的瓮里,由于瓮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较小,孩童在水中慌乱挣扎时接连触壁,无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以石头砸破瓮壁,救出孩童。据了解,在后来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马光砸瓮”的说法,由此看来司马光砸的确实是“瓮”而不是“缸”。
对于“司马光砸缸”一说流行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很明显“司马光砸缸”比“司马光砸瓮”更合仄押韵。(摘自人民网)
新闻推荐
◎赵波“我很喜欢上海的这些街道,很精致,甚至超越了欧洲。”作家格非携全新版《江南三部曲》,日前现身上海书展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