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北社区居民与孩子一起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受访者供图
居委会主任牛磊。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面积0.26平方公里的朝阳区劲松北社区建成至今近50年了,11000多名居民生活在这里。
劲松北社区有个居民议事厅。多张桌子拼凑起来的大桌子,几十张椅子。居民们时不时会聚在这里讨论公共事务,例如居民楼是否安装电梯、活动经费分配以及停车制度。
议事厅的主事人是33岁的社区居委会主任牛磊,他已经连续两次当选。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众议和沟通,是牛磊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秘籍。
装电梯
逐户了解居民需求,方案最终100%通过
虽然建成已久,但劲松北社区六层的住宅楼,外墙刷上橘红色,与周边高楼大厦相比温馨许多。不久后,社区将有几栋楼试点安装电梯。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邻里之间常常意见相左,让管理者很困扰。
劲松北社区有位住在高层的老人找到居委会说,自己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希望居委会牵头安装电梯,自己愿意出一部分钱。
在社区的居民议事厅里,这一提议遭到了一楼、二楼住户的反对,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电梯,不应该出电梯建设费用,也担心安装电梯影响采光。
牛磊就逐户了解居民对安装电梯的需求和担忧,并进行劝说和沟通。
社区居民马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住在三楼,觉得没有安装电梯的必要。牛磊劝他:“马哥,你现在40多岁,等你60岁甚至80岁的时候,没有电梯怎么上下楼呢?”牛磊还拟选择全透明的玻璃材质电梯,不影响居民采光。就这样,同意装电梯的从60%提升至90%左右。
剩下不同意安装电梯的居民住在半地下。“他们说,大家来来往往进出电梯,肯定会透过窗户,往自己家里看。”牛磊就体验着站在楼门口,发现确实会不自觉地瞟一下,“要是每天有人俯视着往我家看,我也不乐意。”
后来,牛磊得知有一款玻璃可以从里往外看,但从外往里什么也看不到。他就协助更换了部分住户的玻璃。
为了节约经费,平时的电梯看护和清洁由社区清洁人员负责。最终,居民100%全票通过安装方案。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劲松北社区居民使用电梯需要刷卡,每次0.5元。住在半地下的住户免费获得一张卡,8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免费获得一张卡。
立规矩
居民一起定制度,社区再也没人安地锁
秋日的社区公园长廊下,头发花白的老人聊着闲天,放学的孩童嬉戏打闹,垃圾分类在楼宇间已经实施开来。可曾经,地锁问题是困扰牛磊的另一个社区难题。
《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道路上和其他公共区域内设置固定或者可移动障碍物阻碍机动车停放和通行;不得在未取得所有权和专属使用权的停车泊位上设置地桩、地锁。
牛磊分析,之所以有居民安装地锁,一是平时有外来车辆进社区里停车,二是有住户购买新车,抢占了原有的车位。
他在社区居民议事厅召集居民商讨社区停车规则的制定。最后形成决议:除搬家等特殊情况,外来车辆一律不允许停在社区内,新购买的车辆不能再进入社区停车,并在社区大门口安装车牌智能识别系统和起降杆。
有了制度保障,从此社区再也没有人安装地锁。
“国家需要法律,社区也需要制度,不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会长期持续下去。”牛磊说。
讲人情
牛磊成了维修水电的一把好手
制度之外,牛磊也讲人情。一户居民平时爱捡垃圾,堆积在楼道内,堵塞了消防通道。牛磊自掏腰包,花20元将这些废品买下:“其实,老年人爱仔细,捡废品也能理解,我先买下,后来卖给了收废品的。”
服务居民,也让牛磊成了修水电的一把好手。起初,修水管、接电线,牛磊并不会,于是,他下班就去卖水管的店铺学习,师傅到居民家中维修,他都在一旁认真看着。
一次,劲松北社区一户居民家中屋顶总是漏水,半个月一直找不到漏水点。
牛磊感觉是楼上地板砖下面的水管破裂所致,但楼上居民则表示不是自家水管破裂。对此,牛磊承诺,如果误拆,自己负责购买地板砖将楼上住户恢复原样。最终,地板砖拆开,找到了漏水点,这户居民家再不漏水了。
“管闲事”
社区老人把牛磊当作自己的孩子
12年前,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牛磊像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样,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顺利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进入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办事处,担任精神文明专干。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必须在9点之前赶到单位。牛磊每天7点左右起床洗漱,从10余公里外的六里屯出发,挤公交地铁或者骑自行车去上班。
过了一年,牛磊从街道办调到社区工作,相比街道办,每天要说的话,走的路更多了。除了本职工作外,他还陪居民唠嗑,看到上年纪的居民,主动上前帮忙提水拎菜。
“社区工作比较琐碎,要想把本职工作干好,那就要多和居民交流,把他们当作家人,互相走进彼此的生活。”牛磊说。
2019年4月的一天,加完班的牛磊骑车回家途中,社区居民打来电话说,邻居家的老太太此前不小心摔倒,生活不能自理,平时由其女儿照看。这天,老太太和女儿发生矛盾,只剩老太太一人在家。
牛磊一手接电话,一手握着车把掉头。随后,他又给距他不远的妻子打电话说:“今晚吃饭不用等我了,社区有位老人需要照看。”“嗯,记得吃饭。”电话那头回应道。
回到社区,牛磊询问老太太想吃什么后,转身做起饭来,直到老人吃过饭休息后,他才骑车回家。
在社区,老人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一位居民看到辛苦工作的牛磊,特意烙肉饼请他到家里吃。
9月27日下午,牛磊正在工作,因为劳累,血压升高,头有些发蒙,实在承受不住的他只好到医院做检查,之后立即出院。
在社区居民议事厅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他总结道:“我就是爱‘多管闲事’。”
谈内疚:对家庭亏欠许多
提起自己的家庭,牛磊觉得有许多亏欠。他的妻子在其他街道工作,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两人早已习惯。平时,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鼓励。牛磊的孩子6岁了,大多数时间由丈母娘照看。有个周末,牛磊答应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但因为临时加班,没有去成游乐园,这个未兑现的承诺至今让他觉得内疚、自责。
谈愿望:希望干到退休
牛磊是北京人,家住朝阳区六里屯,但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他在劲松北社区附近的潘家园和妻子一起租房住。
谈起未来个人规划,牛磊希望能够在社区工作到退休,因为社区就是他的家。
谈准则:站在多数居民一边
居民议事厅的展架上,摆放着“首都文明社区”“先进社区居委会”等荣誉证书以及“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等牌匾。
连续两届被选为居委会主任的牛磊表示:“我是社区居民选出来的,就应该处处为居民考虑,接受居民的监督,站到大多数居民的一边。”
推荐身边“追梦人”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新京报记者刘名洋
新闻推荐
很多人对皖南的想念,是从一年前回来的车上开始。车窗外那些“云海在我屋檐上”的人家在心里住了一年,如此牵肠挂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