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内涵。《论语》所体现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渗透了几千年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孝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孝”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据篆书的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理解:“孝,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这解释了“孝”字的文化内涵。由传统孝观念发展变化,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孝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
一句“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孝道文化首先倡导的是孝养自己的父母。孔子说:“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儿女对父母的孝养都是人之天性。孝不仅在物质上体现,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使父母内心愉悦,否则“虽日用三性之养,犹为不孝也”。孝养是孝文化的第一内涵。
《论语》对孝养父母的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孝养父母乃天经地义,要求子女应竭尽本能地去完成这一基本道德义务,尽力满足父母物质上的要求,使父母身心得到愉悦。然孝养只是孝本身的一种情感直接体现,这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孝行与孔子所要求的人性还有一定距离。在对父母尽孝的体现上,特别强调了敬养的重要性。敬养,对父母长辈的人格上做到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如何做到“敬”,孔子强调“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敬,不只是表面似的唯命是从,是发自内心的敬爱,才能自然地体现出和悦之色,所谓“色难”。以色事亲,从孝养到敬养的进一步引申和升华,为人子要体察父母的颜色,又要在自己与父母之意相违背的情况下,做到顺承父母之意,做到和颜悦色而不违背,这是做到“敬”字所蕴含的内涵。
《论语》里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评价一个人应这样,其父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其父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如其父去世三年后,他依旧像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从孝的角度来分析,子女应该被视为父母生命的延续,应力求做到父母从“生前”到“身后”遵从父母意志,并继承父母遗愿,践行荣亲这最高标准。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今日“孝”文化依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深刻影响着国人,《论语》中的孝文化更具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孝文化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年轻人在家庭、社会上的首要行为准则。《论语》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子女的在家能做到对父母恭敬孝顺,在社会上同样可对他人尊敬仁爱。在家庭层面,孝文化能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元素,孝能使家庭关系更和谐。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以孝道规范家庭,达到“家和百事兴”的追求。在社会层面,传统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起着极大作用。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倡孝文化,能促进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提升,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论语》中体现的孝文化,与传统孝文化一脉相承,并做了细化和延伸。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弘扬孝道文化,将孝行内化于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意义深远。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记者何曦悦)11月1日,三大运营商5G套餐正式启用。看完套餐详情,你是不是已经心痒难耐?什么时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