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启航仪式暨新时代校长高峰论坛上,部分知名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就“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对话”。
让国际定位产生无限能量和想象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
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教兴天下、育创未来”。“天下”是一个空间概念,“未来”是一种时间走向。第一,如果从未来的走向来看,过去学校里更多是在教“知识”,随着文盲逐渐消除以后,又强调要教“思维”。但是走到现在,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提出要教“素养”。我想这里其实可以看到过去教育目标发生的变化,以及我们教育方式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我们才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或者训练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启迪和滋养。第二,敢说“天下”这个词,体现了我们的胸怀。“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样子”,我们是大国,就应该办大教育。如果我们是小国,处在相对自给自足的状态,办的都是规模很小的学校,就更像是一个教育孤岛。但是,我们现在更希望它像一个环岛,甚至像一个立体的枢纽。它打开了校门、打开了学校的围墙,把更多的资源引进来,而且是更加开放的。这一点就像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之间的区别,中国在国际上不只是一个海洋大国,也不只是一个陆地大国,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让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能够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国际定位可能产生无限的能量和想象。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人民教育》总编余慧娟
今天圆桌对话的话题也非常好,“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那么将关于什么是未来教育这个问题抛给我们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非常多的联想。其实在问未来教育的时候,是在问我们的理想教育。刚才有几位嘉宾都谈到,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憧憬,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用丰富的语言去描述它。我也在想,你提给我“未来”这两个字是多长的教育呢?这个跨度,是五年、十年、十五年还是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所以在这个尺度上,也就决定了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想象。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个文本里面,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这是对我们未来十五年教育的一个描绘。这里至少有四个坐标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是国家的发展规划;二是教育的现实问题;三是教育需求;四是由技术等因素引发的教育变革。在这样一些维度之下,我觉得未来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第一,就是更高水平的公平教育。这个教育实际上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是人人享有适合的教育。第二,更高水平的质量。怎么去理解呢?从学生角度看,可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质量问题,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
要让我们的教育空间不断拓宽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
我觉得未来教育中我们的校长可能要从四个方面来做一些工作。
第一,关注生命本身。学生减负一个最核心的命题,要解决短视化、功利化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短视化、功利化?刚才有专家提到我们要考虑他的“最远发展区”,要从整个人生命的完满这个角度来审视教育。我觉得,如果一个未来教育的校长没有生命价值的管理,一定是做不好未来教育的。
第二,从生长出发。教育有时候不一定发挥出正向的价值,有时候可能是伤害了儿童的生长。生灵是一个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舒展的“共同体”,这应该是我们校长希望能够去做的事情,在学校中去营造这样一种有灵性的、生命的“共同体”,让我们的儿童有生长的力量,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出来。
第三,基于现实生活。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课程如何重新建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何合为一体。用生活的方式把这三类课程,把我们校内校外、学校、家庭和社会连在一起。在具体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包括未来教育,就是要通过生活把课程贯穿起来。
第四,构建和谐生态。我们现在对于生态概念的定义,已经非常丰富了,它可能包括自然的生态,也包括文化的生态。我觉得还应该包括一种心理层面的生态。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孩子的压力很大,这种心理的生态能不能给他一种正向积极的文化;与此同时,还包括新技术、虚拟世界的新空间。如何能够加入到这些生态空间,让我们的教育空间不断地拓宽,这才是我们校长引领未来教育恰恰需要关注的关键。
为孩子提供更多创新创造机会
《中小学管理》主编孙金鑫
关于未来教育,可说的很多,今天就主要说这三点:全人+个性、智慧+深情、公平+创新。第一,未来教育一定是“全人+个性”的教育,这是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全体人、全部学生、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到每个人的基本素养、每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第二,一定是“智慧+深情”的教育,这是我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智慧的教育,是各种新技术支撑下的智慧的教育,但这个智慧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智慧,更多是“得”的教育。深情是什么?大家都明白,我们实际上要投入我们更多的情感在教育中,要更多关注师生心灵的成长和灵魂的安顿,要关注他们情感的需要,要让他们在教育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原动力和情感慰藉。第三,一定是“公平+创新”的教育。这是我们要达到什么状态的问题。公平我们都很好理解,以后我们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希望的教育,是不看身份证的教育、是不看暂住证的教育,也是不看房产证的教育,还是不看各种考级证的教育,这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的教育形态,是我们所有人奋斗的目标。当然,强调公平,不等于一刀切地让大家都一样,不能简单地将公平理解为平均化,以至于放弃对特殊需要群体的关注和培养,尤其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创新创造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各行各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公平和创新是我们必须关注到的两大重要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选择力和价值力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
未来教育的主体是人。未来的人,高中阶段特别是初高中12—18岁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和成长太重要了。在中学阶段,未来对于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在这里,我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学习力。学习力不管它重不重要,都离不开,离开了这辈子估计就没有成功的希望;第二,选择力。刚才谢维和教授讲,清华的毕业生十年之后还有的不停地找工作,我的学生当中也有很多是清华的毕业生。他们跟我讲,谁比较早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喜欢的职业并坚持做下去,谁就最早实现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财务和精神的自由。所以选择力,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在12-18岁这个阶段很重要,包括他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第三,价值力。个人价值的实现,如果不体现出贡献、服务和创造,不跟社会、不跟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也很难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者说一个幸福的人。如果这样对比,你就会发现,作为一线的校长,你有很多的理想,但是你必须面对现实。比如说,我把我们学校培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高考;第二个层次,全面发展,我们学校叫“四会”——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或者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个层次,英才,在所在领域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作为一个校长,或者把自己定位为未来教育家,一方面应该是仰望星空,另外一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所谓中国教育要扎根中国的土地,学校就是要扎根学校自己的这个地方。不是出现问题而去解决问题,最核心的是主动预见问题,跟未来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高中、高考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我们还依然停留在只抓高考一件事上,你很难适应未来的教育。
未来教育必须为时代发展打好基础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欢
今天到这儿来讨论这个话题,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我一直在想,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刚才看了20位学员对未来教育的一种畅想,我觉得很有启发,学生是什么样,未来就是什么样。未来肯定和时代相关,时代发展成什么样子,未来的教育就必须为它打好基础。未来不仅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更应该是我们教育要创造的地方。我们的校园中永远有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有学生们挺直的胸脯,有同学们专注的神情;在未来的学校能够体会到独到的思想和澎湃的激情,而且永远有一种坚守,就是学生们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的学习状态。作为老师的我们,未来心中永远要有的就是对于教育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所以,我想未来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创造中。
面向未来要有前瞻的“远视教育”
博实乐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振权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未来设计。我们思考未来教育不仅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设计思考,还是基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基于这种关切,我有一个浅显的认知,就是面向未来我们要有一种前瞻的“远视教育”。
中国的未来教育、远视教育,一定是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和文化关怀的三维时空中架构。在这个架构中,会形成我们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维认知体系、话语体系和行动体系。我想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追问一个向本质来看的时候,我们看见2000年第八次“新课改”开始,那是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2016年“核心素养”发布,我们今天面对的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标准的新的跃迁和改革,两次改革同样发生在21世纪第10个年头和第20个年头,它的内涵和本质变化会在哪里?所以面向未来的“远视教育”,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每个孩子单一的学习成就。当然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力是根本和基础,同样他的视野、热爱、专注、成长性思维、利他,创造力以及坚毅的品质,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向未来的、更需要为孩子建构的底层结构。
据《教育家书院》
新闻推荐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后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成功入驻天和核心舱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