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又近了。每天看着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一到下班时间,就一阵风似的往家里赶,喊都喊不住,忙着去给要高考的孩子做饭,有时还要送饭到学校。隔壁办公室里也有个女同事,孩子才上初中,你要约她下班一起吃个饭,总说没空,每天忙碌着接送孩子,上学下学、学琴补课,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其实这一幕也是见多了,每到放学时间,市区各个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一幕,家长们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你拥我挤互不相让,人数之多、声音之嘈杂仿佛集贸市场。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最累,从背上书包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轻松过一天。每一天都是在紧张中度过的,就连节假日,都不得清闲。其实,孩子累只是累在表面,父母累才是累在心里。他们为了孩子的前程,花钱报班、晚上陪学,操碎了心。可即便如此,仍然难以舒解内心的焦虑。这种焦虑甚至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改变,无论名列前茅,还是成绩欠佳,家长都一样的愁。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德中对此有过研究,他说,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无法消减的焦虑,源于三种心理状态。一、向上的社会比较。家长迫切希望通过与优秀孩子比较,为自家孩子带来积极促进作用。二、不安全感。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于工作的不安全感,比世界平均值高出百分之二十。三、从众心理。家长对孩子缺乏准确认知时,很容易盲目从众,你给孩子报三个补习班,我就偷偷给孩子报五个补习班,总想报补习班越多越好。
想一想,家长真的很累。这种累还体现在语言上,比如:“我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对得起我吗?”“现在成绩不好以后只能去打工”等等。有专家说,这其实是父母带给孩子的一种负面影响。时间一长,甚至就会从一种心理暗示变成一种心理压力,说白了,会让孩子患上心理性疾病。在充满自卑感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总有一种“不如人”的心理暗示,使他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总缺少自信心。一个人内心不强大,如何做一个强大的人?就目前来看,中国孩子的压力远超欧美国家的同龄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理论:如果用作比较尺度的参照标准不切实际,不仅正面功效会失效,还会影响到幸福感、情绪以及认知。家长担心孩子将来面临激烈竞争本无可厚非,但在孩子的认知发展期过分强调不安全感,只会给孩子留下深刻阴影,甚至让他们把这个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从众,本身就是一种焦虑,一种对孩子的不了解,一种对孩子的不尊重。现在我们家长内心的焦虑,正通过言行带给孩子、感染孩子、传递给孩子,无疑,这对孩子身心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将产生巨大影响。让孩子按照父母意愿走,父母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育,何来成功?
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但教育并非改造,希望通过环境打造,让孩子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并不合适。与其在焦虑中投入过多的无效努力,倒不如试着把焦虑的心放下,尽可能用欣赏的眼光提供鼓励和支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轨迹要走,把一些选择权留给他们吧!
新闻推荐
留学之旅在这里起航 淄博实验中学国际部开放日暨美国大学招生官见面会于3月26日举行
晚报讯(记者李红)2017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及大学招生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中国留学生数量井喷式增长、辍学率却逐年递增的现状,应广大考生及家长的需求,淄博实验中学国际部将于3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