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拿到毕家祯先生的第二本散文集《心灵的韵律》,读着读着,便爱不释手。盖因先生的文章篇篇皆有感而发,随意而就,于滚滚红尘之中凸显出超凡脱俗之雅,以一个普通文人的姿态,抒豪爽旷达之意,发追慕风雅博学之情。先生,乃性情中人也!
先生爱生活。在110余篇作品中,许多篇什皆反映底层百姓疾苦,来自日常生活的感悟,“哀民生之多艰”,使人读来倍感亲切。作为仕途中人,在当今喧嚣与躁动的社会是不可多得的。在《空间》里,我“经常与工人、农民交谈,他们把我带进一片清新的世界,让我呼吸新鲜空气、净化血液、淡泊明志。这种情感的交融,使他们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的微笑,是对我占据这一空间的肯定。因此,我更加珍惜自己所占有的空间,竭尽全力,让这空间的半径延长再延长……”他笔下修车的大老王,“长袖长裤全都湿透了,上衣大概很有几天未洗,背心渗出一道道白色汗渍”,“穿个裤衩,打着赤背,靠在大树上,他两腿伸直,双手搭在腿上,脱去球鞋,将光脚摆在地上,露出缠着创口贴的大拇指”,很快熟睡过去。他写卖春饼的下岗女工,在年节里,在寒风中,守着一只煤炉,“她抛甩着左手中具有弹性的面团,不时将面团往铁盘上轻轻地揉一圈,一张薄薄的春饼烙成了”。“我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个女人起早摸黑,生意好,一天也只能赚三十几元。这个数字是我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一,可见她生活的艰辛”。于是,我又称了两斤春饼。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很多,无论是卖红薯的小女孩,还是养鸡的王妈妈和辛勤的送奶工,读来都是那样鲜活,那样亲切,那样的心酸。正如先生在《生涯》中说的,虽然生活中很多人任劳任怨,一辈子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生活得很实在。而有些人挥金如土,声色犬马,颐指气使,结果却落得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可耻下场。如此直白叙述,作者内心的爱憎可见一斑。
亲情之爱,浸淫全书。那些平实的文字,那种朴素的心境,读来却让人柔肠百折。一生从事邮电工作的父亲,从报务员干到局长,拍发任何电报从来不用电码本,当日本鬼子离邮电所不到两公里时,所有的人都跑了,父亲坚持发完最后一份电文才撤离。不难看出,先生对父亲的敬仰之情。而母亲,更是出现在诸多文字之中:大年夜,当别人打牌时,母亲却独自在厨房的炉子上煮蛋,为的是让全家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家住大杂院时,母亲用六根竹竿捆扎成任意挪动的晒衣架,为的是更好地“晒霉”;即便看到卖亮瓦的,看到皮匠,也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以至于母亲辞世多年他仍牢牢记住母亲的“至理名言”:钱不能多,也不能少,用钱以不挡手为最好。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先生谆谆告诫读大学的爱女要耐得寂寞,“真正能够耐得寂寞者,才能驾驭人生。因为只有享受寂寞,才会乐此不疲,永不悔改。去学习、去追求、去拼搏。而寂寞后得到的欣慰和无愧、高兴和幸福、愉悦和闲适,只有曾经享受寂寞的人才能拥有”。先生的亲情之爱是那种大爱,不仅仅局限于亲人之间,对同事,对朋友,对下属,哪怕是司机都充满了爱。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哪怕一丁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铭记于心,没齿不忘。捧读之余,令人拍案三叹。
对自然之爱,是本书的又一亮点。自幼在长江岸边长大的他,面对长江,他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我爱长江,犹如爱我的母亲”的呐喊。“我从长江走过,长江让我懂得了母亲的情怀,母亲带我开拓了眼界。长江是祖国大地的血脉,是我们的母亲,她用那甘泉般的乳汁滋润着我们,我们每一次走近长江,都会感到心潮澎湃”。先生酷爱自然,凡日月星辰,雪飘雨霁,雷鸣电闪,春华秋实,风动华落,青山绿水,茫茫草原,浩瀚大海,在他的笔下,恰如一幅幅灵动空蒙的水墨画卷。他写秋阳,写雪夜,写石榴、柿子和古井,也写草原、敦煌、宏村和灵山寺、华清池,透过简朴的文字,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文字的美感与历史的厚重沧桑,而更多的是由山水人文引发的哲理和感悟。譬如,他去曾经工作过的太湖,看到北中镇的超市、书店、电脑城撑出一片繁华,街心花圃簇拥着不锈钢雕塑,一股现代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大沙河护坡全面竣工;学校操场上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宣传橱窗、篮球场应有尽有。当教室里传来清晰的读书声时,“渐渐地,渐渐地,我觉得这一尘不染的空气浸透了我的全身,我显得高洁起来,仿佛整个身躯纯洁得不存在星点瑕疵,灵魂又一次得到升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作用就在于让文字走进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并汲取其中养分。毕家祯先生的《心灵的韵律》正是用自己包容万物的胸怀,以一腔热血,书写着对祖国、对社会、对自然、对民众的无疆大爱。
(《心灵的韵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市教育局获悉,2013年芜湖市区各初中招生区域划定。由于学校布局的调整、生源分布变化、新建住宅小区的不断增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