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人文网的朋友们,相约出行,一百人分乘两部豪华客车,沐浴阳光,向泾川出发。相识的和初识的,老友和新朋,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了好友,因为共同的目标向前,向前……
车上,著名作家谈正衡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泾县的历史和造纸的过程,谈文学和诗歌。谈老师风趣地说,日本人来盗窃中国的宣纸技术,结果回去没有试验好,又来偷偷学习,尽管他们现在掌握了宣纸的制造技术,但中国的宣纸是为国画、书法而制造的,国画讲究洇,濡等手法,日本没有国画,中国的国画艺术博大精深,他们不可能学得那么好,有了好的宣纸,也没多少用处,说得大家很开怀。
路过宝胜禅寺,临时停车,这里我曾经来过,听居士们说过,这里是宋朝建造,慢慢扩大的寺庙,日本“鬼子”来炸掉了一半的禅院,古塔是原来的,现在将另一半寺庙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又建造起来,看着深深禅院,听着晨钟暮鼓,一声叹息,这么大的中国,在那个年代,居然容不下一座与世无争的寺庙。我们到的时候,庙里很安静,很干净,盛世中国,檐上,鸟雀振翅,铜铃声声。
小岭,是古宣纸的发祥地,因其地形是水绕山环,素有九岭十三坑的美誉。曹大三是中国宣纸鼻祖,因为战乱和喜爱这里的风景,于宋末带领部分族人迁居小岭,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研发出完整而又系统的宣纸生产工艺至今,我们此行就是为了探访宣纸的制造。山路弯弯,小道曲折,大巴不能进,网友们徙步进发,一路上花草人文,行行摄摄,倒也不寂寞,徙步于安车代步的城市人来说有点累,但加深了网友间的交流,累并快乐着。
这里作坊从捞纸到烘干,剪裁,装箱的过程都实地看到了,捞纸需要两个人,小型纸张仅一人操作就行了,最苦的是烘干工人,老板告诉我们,夏天也要在三十多度的环境下工作,烘干墙用水加热在墙里循环,保持恒温,男人们只穿一条短裤操作,女人们则干不了,那薄薄的湿纸从一摞中一张张撕下来,再贴到烘干墙上,用刷子刷平,这边刚贴好,那边的就干了,再用心揭下来,看似轻巧,其实用的是暗劲,烘干的纸再摞好拿去包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午餐在丁桥镇上的饭店里,十桌人很有秩序,不挤不抢,虽然一点多钟大家饿了,还是等凑齐一桌人才开席,餐桌上相互礼让。下午车调头向更高的山峰驶去,迎着夕阳,看青山远黛,碧水近流,群峰起伏如淡淡的水墨画,移步亦景。天擦黑到了厚岸王稼祥老家的祠堂,经柳拂桥老师联系,一位老人专门为我们打开厚重的祠堂大门,柳老师介绍是王稼祥文化馆的馆长,是王家后人。老人很客气地把我们引进祠堂,祠堂分好几进,典型的徽州建筑,木雕和古朴的栋梁保护的很好,中间的水池里厚厚的青苔和绿植,还有观赏的红鲤游动,老屋子里装满了故事,大家看、评、摄,恨不得将王氏宗祠里的一砖一瓦都摄进相机里,留在记忆中,相聚的时光是短暂的,快门按下集体永远的留念。
回来的途中,车上气氛热闹非凡。应天蓝老师才气横溢,不知道展示什么才艺好,大家一致要求听应老师的歌,应老师一曲慷慨激昂又悲愤的《松花江上》,把我们带到近八十年前的那一场持久战,我们的先辈受尽侮辱和亡国奴的耻辱,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唱这样的歌,更是一种激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和也芜湖公司刘经理为大家讲述先进的科学带给人们健康,介绍了和也产品,唱出了她的心情——“感恩”;芜湖黄梅飘香艺术团长,姚青老师走进乡间,触景生情,演唱的“打猪草”,纯正的黄梅调,俏皮的演唱,博得大家好评。车上,歌声不断,笑声不断,鼓掌不断,一路快乐之行。
□ 吴志平/文 上弦月/摄
厚岸村合影留念
湿纸墙上烘干
聚焦捞纸工艺
古纸槽遗址
宝胜禅寺
新闻推荐
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为文房四宝之首,它为几千年的汉民族灿烂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世界艺术宝库里的一个珍宝。宣笔 产于安徽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