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烟台苹果”的话题热度不减。18日,“烟台街”刊登了《烟台套袋苹果七十年前就流行》一文,这让我不禁想起栖霞曾为开拓和推广套袋等苹果种植新技术的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整个烟台苹果产区兴起套袋着色的新技术,但不管政府怎么宣传发动,果农大多还在观望,不敢轻易尝试。时任寨里乡(今属臧家庄镇)果业副乡长的吴丰周率先在自家果园套袋试验。当年他的苹果由于色好、光洁,被南方的果商抢购一空,卖了一个好价钱。在他的带动下,全乡的套袋技术很快推广开来。
吴丰周是一个地道的果农,他一家三代都与苹果种植新技术有缘:他的父亲吴特杰是当地有名的苹果土专家,祖父吴开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曾经使用过套袋这种技术,是栖霞为苹果套袋的第一人。
吴开福家住艾山东麓的吕家庄村(今吕家埠,属松山街道),自幼就有大志,凡事敢为人先,人称“吴大胆”。他看到栖霞有几家栽西洋苹果发了小财,也打起苹果主意,可他不盲目栽种,而是带领大儿子吴特英到烟台西沙旺果园扛了几年活,把栽培和管理苹果的技术全学会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他选购了当时最优良的青香蕉、红香蕉、秋花皮树苗,回家买地建果园,一下子就栽了六七亩,这在当时,可说是大规模的了。六七年后,他的第一批树刚挂果时,果园已发展到20多亩。他宁肯借钱籴粮吃,把七八亩种粮的好地也栽上苹果。人们说他搞歪门邪道,是败家子,他也毫不动摇,甚至把三儿子吴特杰送到西沙旺果园,常年学技术。
上世纪40年代,他的果园进入盛果期。因管理得法,产量高,质量好,不仅在当地畅销,烟台的果贩子也闻名前来收购、订货。这时,人们才真正认识了这位“吴大胆”。
新中国建立后,栖霞苹果开始大面积栽种。但随着面积的扩大,各种病虫害也相随而来。人们“无奈小虫何”,只能靠手捉,喷洒烟叶水防治,摘果后,用毛巾擦锈斑来提高果品成色。这时,善动脑筋的吴开福又爆出一个惊人的大胆尝试:套袋!于开花前糊袋(用旧报纸、旧书等),坐果后套袋,收获前摘袋,每年全家都要忙活好一阵子,可是看到自己的优质苹果受到客户的青睐时,再忙再累也值得。
直到农药和喷雾器普遍使用,这种做法才被取代。吴开福独出心裁的套袋防治病虫害,比上世纪90年代从日本传入的套袋着色的技术,整整早了40年。
在吴开福的影响和熏陶下,他的儿子吴特杰,技术娴熟不断创新,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把剪”,先后培育了“丰粟”、“南桥”两个全国苹果增产稳产典型,并与牟明远、衣振东并称为栖霞早期三大“苹果土专家”,技术普及到县内外乃至全国。
张荣起
新闻推荐
潘秋贵施立光撰文/供图烟台市经信委离休干部王琦裳同志,今年85岁高龄,她个子不高,精神矍铄,记忆力超常,一提起儿时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那些事,她就格外精神,几十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