圹志铭,也叫墓志铭,是将逝者姓名、籍贯、生平事略等刻在石上埋在墓前或葬入墓内,以求“人死留名”。
若干年前,我从掖县(今莱州)家乡得到一册拓片复印圹志铭,铭文字体俊美、娟秀,形似欧体,据族亲说,是我祖父九十多年前撰文并书丹。因为这个缘故,我细心保存至今。
圹志铭的墓主林宜人,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掖县籍青岛首富刘子山的结发夫人,铭文中浓缩了这位传统女性持家、行善、相夫、教子等人生行迹,琐碎中见出不平凡,其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今日读来仍让人钦慕。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街”版一如既往在此守望,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邮箱:zhaodm@ytdaily.com
刘子山返乡会故旧为夫人求撰圹志铭
民国九年(1920年)秋冬,刘子山乘自家轿车(乡人戏称“鳖盖子”车)回到掖县老家沙河镇湾头村。此时,他夫人刚去世不久。
随后,他来到8里之外我的老家,拜见我祖父,并提出为其妻林宜人撰书圹志铭的请求。当时,刘子山已是巨商富贾,青岛也有不少书写大家,为何要舍近求远呢?这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刘子山14岁时,第一次前往青岛谋生。出发前,跑到我的家乡,找他的姑姑筹措盘缠,姑姑见他太小,一口拒绝,他赖着不走,呜呜哭泣,恰巧被我祖父碰到了。问明因由后,祖父心中暗暗赞佩他小小年纪志气高,便把他领到家中,给了不少资费。
刘子山久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心,加上我祖父也是这一带乡间的名人,书法功底深厚,两人相知多年,叙叙旧捎带办办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祖父名杜荣桢,字干臣,光绪庚子辛丑恩正并科(1901年)举人,广西直隶州知州二品封典。虽有官职在身,但一直未赴任。民国后,军阀混战,局势动荡,祖父赋闲在家,不愿出头露面。他曾作诗表明心迹:“清流门外水粼粼,地黄天老守道真,洗耳不闻世上事,日书楷字学唐人。”
听完刘子山的撰书之请,祖父犹豫片刻,当即答应。但他提出一个要求:撰铭文可以,只是必须隐去真名实姓,落款以“邑人徐春官”替而代之。祖父此举,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有人说是出于淡泊名利,也有人说另有原因。尽管传闻已无从考证,却为后人了解林宜人圹志铭撰书的来龙去脉提供了一条线索。
林宜人勤俭奉公婆先意承志乡邻称道
林宜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掖县林家村人,13岁丧母,天性婉静,深受父亲林煜公钟爱,17岁时嫁刘子山为妻。刘子山,光绪三年(1877年)生于掖县沙河镇湾头村,兄弟姊妹8人,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与林宜人结婚时,年仅15岁。
林宜人的公公叫刘显邦,由于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很紧巴。当地有民谣戏谑说:“刘显邦,破门楼,一天一顿‘红琪馏\’(高粱窝窝头)”。虽然日子艰难,刘显邦却千方百计供孩子上学,他认准一个理:只要努力读书,就有出头之日。
刘子山幼时上过私塾,聪颖过人。一次,他写了一首励志诗词,教书先生看后大为惊讶,预测这后生将来必成就一番事业。刘子山14岁那年怀揣梦想到青岛谋生,一年后,却被父亲强行叫回老家成亲。父亲是想用婚姻暂时拴住他。
林宜人与刘子山成婚后,面对的是一大家人口和前途未卜的丈夫,她先意承志,谨言慎行,全力奉侍公婆,与妯娌恭敬相处,一团和睦。刘家当时虽境况贫寒,但林宜人从不嫌贫爱富,但知唯勤唯俭,受到乡亲邻里的交口称赞。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胸怀大志的刘子山又去青岛闯荡。他敏锐意识到,要在德国人统治下的青岛有所作为,必先进入德国人的圈子,更要精通德语。由于他刻苦学习,加上原来已有基础,不到一年工夫便对答如流,深受德籍老师喜爱,让他提前结业,并介绍他到德人经办的胶济铁路工程公司做翻译。之后又经举荐,刘子山到了湖北大冶铁矿,为德国专家及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官员做口语翻译,不但收入颇丰,还捐了个正五品同知官衔,按清朝诰封制度规定,他的妻子林夫人也就有了“宜人”的名号,所以铭文中称林夫人为林宜人(以儿子的口气也称刘母)。
富贵不改寒素家风病重不忘助赈灾民
经过几年历练,从湖北回到青岛的刘子山,不但有了经济实力,更有了官场经验和商场阅历,于是着手创立自己的事业。十余年间,他开设木材厂,受聘担任洋行华人经理,创建窑场、贸易行、汽车行、银行、烟潍汽车运输公司……成为青岛乃至华北著名的大实业家。
自刘子山离开家乡后,抚养子女、操持家务的重担全部落到妻子林宜人肩上。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刘子山在外得以豪俊之姿全身心奋斗,离不开妻子林宜人的鼎力相助。
民国五年(1916年),林宜人结束了与丈夫整整19年的漫长分离,携子女移居青岛。虽然丈夫已成巨富,但大富大贵并没有让林宜人有丝毫的改变,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布衣疏食,严格教子育女,延续着寒素家风。由于长期操劳过度,林宜人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民国九年,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遭逢大旱,灾民上千万,一时饿殍遍野。林宜人虽重病缠身,却心系灾区,与丈夫捐资数万大洋助赈,挽救了不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黎民百姓。
天不假年,民国九年夏历九月二十四日,林宜人溘然长逝,年仅45岁。撇下二女一子,长女景随已出嫁,次女景勉年方14,子刘少山只有9岁。民国十年(1921年)三月十二日,林宜人归葬于掖县故里。
子山为慈善投巨资少山购珍籍捐国宝
痛失结发夫人林宜人后,刘子山继续开拓他的事业,重心移到经营东莱银行和公益慈善。“七七事变”后,刘子山拒与日伪合作,避居天津法租界,并派儿子刘少山赴上海接管总行业务,自己逐步淡出金融界。刘子山热衷慈善,十几年始终如一。除民国九年与林夫人捐数万大洋赈灾外,他投资五十万合伙修筑烟(台)潍(县)公路,出资二十万疏浚小清河,捐资二十万创办私立胶澳中学、东莱中学和济南孤儿院,将青岛莱阳路楼房及空地捐给青岛女中,捐款五万协助修建青岛最早的廉租房,他又是创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投资人之一……刘子山最大的善举,被认为是支持儿子刘少山重金购珍籍,为国家保存下一批文化遗产。
刘少山是林宜人唯一儿子,民国五年(1916年)随母到青岛定居,是当时的“富二代”。民国十五年随父移居天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刘少山抵沪掌管东莱银行总行业务。全国解放后,青岛、天津、上海三地实行公私合营,出任副总经理。他酷爱藏书,曾与聊城“海源阁”有着一段渊源。
海源阁位于聊城杨宅,由清道光年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4000余种22万余卷,是清代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到民国杨敬夫一代家道败落,藏书开始散出。民国十五年,杨敬夫移居天津后迫于生计,将所藏珍籍运至天津准备售出。许多日本古董商闻风觊觎,刘少山不动声色秘密与杨洽谈数次,重金购得各种珍本26种计427册,使这些国宝免遭流失海外的厄运。
此后,刘、杨两家相约均不向外界透露古籍转手之事,刘少山夫人则经常变换藏书存放地点,后将古籍分两批运上海,全部藏于东莱银行密室中。二十多年妥善保管无一散失,可谓费尽心血。
1952年,刘少山将包括《楚辞集注》和《百川学海》在内的价值连城的家藏全部珍籍,捐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后来,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楚辞集注》影印本。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首相访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将《楚辞集注》影印本作为国礼赠送田中角荣,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一段佳话。
新闻推荐
潘秋贵施立光撰文/供图烟台市经信委离休干部王琦裳同志,今年85岁高龄,她个子不高,精神矍铄,记忆力超常,一提起儿时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那些事,她就格外精神,几十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