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每到开学季,鲁迅文章在教材里的增减、去留,总会形成一个社会话题。今年也是如此。先是有报道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删除鲁迅作品”,人教社迅即辟谣,并称“目前为止,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7-9年级中,鲁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册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问题已远超教材本身。鲁迅长孙周令飞曾提出问句——鲁迅是谁?借此,我们也不妨自问,我们真正在乎的是鲁迅的什么?记者李玉伦
一位“伪话题”引发惊呼的人
鲁迅,真的会消失吗?这样的担忧,伴随一次“误传”,再度蔓延。
今年,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了鲁迅散文《风筝》。一篇文章被删,本来不大的事,却被部分媒体解读为“鲁迅从人教社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完全撤退”,惹起激辩。人民教育出版社随后澄清:初中六册教材每一册都有鲁迅的文章,现在只是七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调整了,鲁迅依然是中国作家里面入选课文最多的。人教社微博也说:“鲁迅退出语文教材”这个话题还有存在必要么,是个伪话题!
编者虽认为是“伪话题”,却依然是炙手可热的真话题——“你是否支持语文删除鲁迅文章”被各大网站放至显著位置,引发如潮热议。
事实上,新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被删课文共9篇,与鲁迅《风筝》同被撤的,还有流沙河、周国平、郭沫若等作家的文章。后面这些作家哪个不“响当当”,他们的文章也被撤,但动静怎么都没有涉及鲁迅的大。实乃,在国人心中,鲁迅的确不同。
其实,人们担忧“去鲁迅化”,非过度敏感。据统计,相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学语文中鲁迅文章的篇幅的确在减少,人教版初中语文中,2008年之前鲁迅作品9篇,包括:《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孔乙己》。2008年教材“瘦身”,删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和《雪》。今年又删掉《风筝》,减至6篇。
北京教科院专家道出部分实情:除了对孩子而言“过于深刻”,鲁迅一家独大是“阅读贫乏”时代的表现,新时期越来越多经典作品进入教材,鲁迅作品相应减少。正是对新入选作品的读鉴,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伟大和独特。但对此解释,多数人并不买账。
一个化作“情结”的文化符号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于,在语文教材鲁迅作品该增该减争论中,真正受影响的孩子反而很“淡定”。从媒体采访看,许多教师也支持鲁迅文章太深刻的说法,真个成了“圈外舌战热闹,圈内波澜不惊”。何也?有人做过假设,若把鲁迅放到中国台湾地区或日本的教材里,类似问题还会出现吗?答:不可能。
中国人爱讲“情结”,什么乡土情结、山水情结、崇洋情结,都是这类情绪地概括。鲁迅,同样受此待遇。因为掺杂一定的“非语文”因素,自建国以来,鲁迅就在语文教材中坐实了“老大”地位,成为国民求学生涯中的必读文章。如此,鲁迅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谁人不识鲁迅?弃医从文和入里批判,精神胜利法和人血馒头,“硬”气作家和杂文标枪,鲁迅早已在国人心中化作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
青年作家郭敬明谈及鲁迅,曾说:“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样的体验,不正是你我所共有?鲁迅文章被教材删减骤起波澜,归根到底说明多数人对鲁迅在情感上的留恋。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如今凡敢批判现实、言辞尖锐些的文人,很容易被私下称作“当代鲁迅”。在国民意识中,“鲁迅”已成固定的形象。
一名和今人共面问题的战士
鲁迅文章去留独受热议,可以归结为其独特身份使然。但,仅此而已吗?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教授袁征,关注了这个问题许久。他说,他感受到一些人对鲁迅文章被删减的担忧,是因为现在批判精神越来越缺失了。
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正是对现实的激烈批判,让不少人觉得他反而离自己更亲近。而今,不少人留恋鲁迅,也是在间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2011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认为鲁迅批判精神并不过时”。“鲁迅当年面对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的问题”,这是上海导演赵川说过的一句话,于大众而言,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形容革新难,鲁迅叹过“即便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鞭挞世道冷漠,鲁迅叹过“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东方早报》曾“虚拟”采访鲁迅,发现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已和当下中国大有不同,但先生的批点并不过时,反而愈加刺痛我们的神经。有例为证:记者:先生生前常下馆子,现在看到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毒蔬菜之类,先生能吃得下吗?
鲁迅:底层的人们,也会互相伤害的。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三卷46页)
记者:这让我想起了有的人抱怨社会不公,却挥刀奔向学校的小孩子。
鲁迅: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鲁迅全集》三卷38页)
……
异曲同工的是,1996年10月《光明日报》也登了篇文章——《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谈及“鲁迅论某些报刊之增广‘闲文\’”时,对照了鲁迅当年的原文:“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嚏的典故。开心自然是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
确然,鲁迅当年批判的,本身就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被“酱”出来的国民劣根性。昨天的话在今天说,仍让人有所警醒,这也是人们不愿鲁迅淡出教材的原因所在。
一种不会因书远去的精神
很多人推崇鲁迅,正在于赞许其批判主义精神。鲁迅当年创作在1907年到1936年,正好30年。其对国民劣根性批判所创造的人物影像却回绕至今。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祥林嫂、华老栓父子,以及众多“看客”。对比当下,这些角色不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于社会的某个角落?因而有人说,“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仍时时如针芒在背。”继而,看到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删减,不少人感到惊恐,担心其批判精神随之流逝。
不过,某个作家的伟大,不需要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多少来证实。正如鲁迅长孙、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周令飞所相信的,鲁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绝不是教材中多一篇少一篇就能改变的。话说回来,在如今的阅读条件下,任何人都可随时通过网络等途径接触鲁迅作品,有更广更深刻的选择。
因而有观点鲜明指出,与其纠结鲁迅作品该不该退出语文教材,不如多思考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发扬他的批判精神。现实也正如此讽刺,不妨看看我们周边,若不是此次语文教材改动引起关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平日会品读先生文章,真正秉承鲁迅批判精神的成年人又有几人?如果答案是令人寒心的,那么不多关注大众如何继承,独盯着小孩子有没有好好学鲁迅文章又有多大意义?
说到底,鲁迅精神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运用、对待。
追忆
听先生如何“针砭时弊”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海上的儿童》
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现了就更好。——《外国也有》
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鲁迅文章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故乡》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邱亚夫贾祥彬文燕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向千亿级规模企业迈进■见习记者满广宇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