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网上想问问莫言:在山东老家,一个女人单枪匹马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其他爷们看着,然后就都走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帮山东爷们还有脸活下去吗?在他写这个小说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有脸活下去吗?莫言在《红高粱》再版前言里写道:“我老了,小说还年轻。”是感叹这个吗?
是的,小说可以像个随心所欲的孩子,在思想的空间里自由地蹦来跳去,无所顾忌,可以一下在天南,一会在海北。可以一会在古代,一会穿越到今天。而现实呢,同样缤纷多彩,一会残酷到令人窒息,一会又荒唐得让人哭笑不得。就好比,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女主播,不小心在直播时打了个哈欠。但是经过网友的搞怪,可能就是她直接伏在台上睡觉的惨状了。
名著被拿来改编实在是一件流行的事情。有编剧就说自己的作品是向曹雪芹学习的,包括一些脉络走向参照了《红楼梦》,这样一来,他不用支付版权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借鉴了。于是他可以编造出很多熟悉狗血的情节,观众看起来也亲切!
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红高粱》和莫言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我相信一定有关系,因为莫言不会不收版权费吧?只要是取了这个名字,就一定是和他有关系了。
在这个戏说流行的年代,有时候历史的真相往往被埋没。如果你较真起来,基本没有多少剧本能经得起推敲。更何况历史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洗礼,知道真相的人往往早已不在,因此只好任凭后人说。但,真相,依然只有一个,藏在历史的最深处。
文艺作品显然与历史真相是两码事。正因为历史往往给后人留下故事的富矿,各种民间故事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拍摄历史故事,往往可以避免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版权。因此,影视人对历史剧往往情有独钟,于是,一阵时间里,历史剧,包括抗日剧充斥屏幕,让人目不暇接。
不管是《红楼梦》也好,《红高粱》也罢,经得起时间考验,耐人咀嚼的就是经典,看过一遍就忘记的是流行。因此,你想给后人记住,还是贪图一时的市场利益,你自己看着办。
新闻推荐
■《食尚》实习生 李万曦 金黄色的茶花,曾经只是传说中的精灵,却牵动了许许多多痴情者的梦。《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花“或云亦有黄色者”,可李时珍走遍千山,尝遍百草,也未能亲见金黄色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