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 王爱华
她主动拿出为孩子准备结婚买房的钱,自筹资金成立了全区首家老年公寓,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星光老年之家”,凭着一腔热情和不懈追求,她赢得了全体居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被大家伙儿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把元宝湾建成了“和谐幸福之湾”。
“点亮灯塔”的刘荣喜
作为全区唯一的少数民族社区带头人,他甘当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兴办养老机构、建清真寺、民族园,团结4000多名回汉同胞“一家亲”,灯塔社区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他本人也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退而不休”的李勤田
他年近八旬,却人退心不退,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到了老年健身、志愿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当中,即便病了累了也阻挡不了“上班”的脚步,谱写了一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生赞歌,并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打造滋味”的杨军
创业之初,他就致力于菜品的开发改良,把文化融入餐饮,把餐饮当作产业和事业来做,努力打造有滋有味的知味斋餐饮品牌。面对餐饮业发展新形势,他不断改进经营方式,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新滋味”“好滋味”,成为餐饮业发展的排头兵。
“兴业报国”的杨冰
不甘心做“代工厂”、当“小角色”,他抓住与日本西铁城合作的机遇,带领公司发展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密机械制造一流企业,亩均纳税30多万元,吸引了西铁城精机将中国总部从上海搬到周村,如今,“东星”正在成为周村产业发展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吴学迅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吴学迅,凭着一股敢打必胜的军人作风,坚持走“三产强村、市场富民”特色路子不动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村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把一个当年被人们嘲笑为“胜利失败”的胜利村,打造成了全区“第一经济强村”。
“烧饼传人”张兆海
他接手国营周村食品厂之时,企业负债累累。他勇挑重担,重新挖掘烧饼制作技艺,把“小烧饼”做成了“大产业”,“周村烧饼”走出了周村、走向了全国,“周村烧饼”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新农村带头人”老书记张作祥
带领李家村全体村民发展经济,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即便病魔缠身也没有改变他对百姓的承诺和牵挂,他把李家村的发展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让李家村的家家户户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美好生活,让李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标杆。
“播种产业”的寇祖山
他打造的“凤阳”牌沙发床垫享誉全国、家喻户晓,也带动了周村沙发家具产业的蓬勃发展;年近花甲,他又勇探新路,建设凤阳工业园,进军轻钢建材产业。30年的奋斗,他将一个总资产仅25万元的街道小厂,发展成资产达20亿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桥头活广播”魏方业
他二十多年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在周村淦河桥头播报桥头“新闻30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并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种法律服务,躬身践行着“尽义务、散余热”的高尚追求。魏方业做的好事叫做分享,他分享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