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玲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应该被浪费”“一滴水都是佛的生命”“设身处地为食材本身考虑,将食材的原味发挥出来才是重点。”“舌头能够纯粹的话,味觉也能有‘青天白日\’爽爽朗朗的感觉。”这些具有禅意哲理的饮食理念,出自藤井宗哲所著的《禅食慢味》。
藤井宗哲,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京都佛教大学退休后,曾在日本多家禅寺修行,担任禅寺典座(大厨)十余年。他认为,饮食也是传递佛法的一种方式,因而开设“禅味会”精进料理烹饪教室。著有《花柳风俗语辞典》《食即心》《精进料理辞典》等书。
和当今市面上“如何吃出健康”之类的“饮食教科书”不同,藤井宗哲在《禅食慢味》中,更多的用一粥一蔬传递生活态度。他以曾为云水僧的饮食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4个章节45篇短文,用亲切的语调讲述自己和食物之间的一期一会。在他的笔下,一滴水、一粒米、一根竹笋都似乎具有情感和生命。朴素简单的一粥一蔬,都包含作者敬天惜物的饮食理念。
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是《禅食慢味》传递的重要理念。作者认为,“让每一种食材的每一部分都彻底发挥功能,这就是精进料理的精神。”比如,玉露茶喝过两泡之后,将茶叶切碎,可以做成“玉露佃煮”“玉露天妇罗”等料理。(《将佛法活用在料理上》)又比如,竹笋根部较硬的部位,作者也不会丢弃,将其绞碎炸成酥脆的丸子,若再加上油菜花、海带芽一起做成汤料,也别有味道。(《用尽竹笋的每一部分》)“一种食材全部用尽”,对食材庄重的珍惜和用心,在多篇文章中均有体现。
应时顺“旬”,是《禅食慢味》提倡的和谐饮食观。日本把一个季节中,最中间最合宜的十天称之为“旬”。作者提倡尊重季节,依循季节取食,“只要是当季的食材,就是最美味的。”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炎炎盛暑,他路遇采收西红柿的老婆婆,接过婆婆赠送的自然成熟的西红柿,“大口咬下去,西红柿本身特有的味道,以及融在嘴中的甘甜,在嘴里散开来。”(《当季尝鲜》)作者由季节的“旬”引申开来,阐释人生的“旬”,表达生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追求食物的“原味”是此书的主张。作者认为,当下流行的精进料理味道甘浓、做工精致,不过是贴上精进料理标签的精致雕工而已。在作者看来,浓郁的甘甜和精雕细琢不符合“真味”,食材在烹制过程中应该拒绝“浓甘厚味”,保留其朴素本真的味道,“才能让味觉受到洗练而变得纯粹,一汤一菜中,生气勃勃的天然味道终于在舌头上固定下来。”比如,作者做“汤豆腐”料理:“陶锅一个,铺上海带,海带上放豆腐,这样就足够了,汤豆腐就是要简单、纯粹。”(《豆腐曾经是奢侈品》)当然,“淡味”并非“薄味”,只是让食材本身所拥有的味道展现出生命力。
一日三餐,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人们通过食物和自然“交流”。在“饱食时代”的当下,“快”字侵入了大众的三餐,“快餐”“速成食材”包围在我们身边。当我们为“吃什么”而焦虑时,也许才会意识到“慢味”和“淡味”的重要。因此,抛开《禅食慢味》中的禅道,单就饮食而言,作者提倡的“物尽其用”“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饮食观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真味只是淡。饮食如此,人生亦然。
新闻推荐
◇路来森“素面,向日葵,草帽。风铃叮当声忽然打破的蝉鸣。光脚趿着拖鞋,走到室外……”这是日本作家松平洋子描写的夏日山居黄昏时的情景。简短的几句话,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