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丘南部山区,章、莱、泰三地交界的区域,诸多抗战歌谣在民间仍广为流行、传唱。冬去春归,寒暑易节,历经近70年岁月浪花的荡涤,那些高亢激昂的曲调、淳朴生动的词句,没有生锈、没有褪色,依旧在耄耋大叔、大婶们的胸中激荡、飞扬,传承给今天建祖国、绣江山,创功立业的年轻一代。
1937年12月,日寇的铁蹄踏进南部山乡。觉醒的山民纷纷参加县武工队,村村组织民兵队;垛庄镇麦腰村的“妇救会”向广大村民教唱《抗战歌》。通俗易懂的歌词这样唱道:“豺狼要吃羊,还要把人伤,日寇是个战争狂。撒的是弥天大谎,干的是侵略勾当。血水河、万人坑,看不尽人间的凄凉。民众已觉醒,国土要解放,八路是杀敌主力量。山冈是铜墙铁壁,村庄是天罗地网。杀敌寇、壮胆量,看日本绝无好下场。”
有些民谣形式活泼、自由,曲调低沉哀怨,唱来扣动心弦、催人泪下。有首《劝降歌》是专门唱给被鬼子抓壮丁误当汉奸或者不明形势站错队、陷入泥滩的迷途者的。大都是妇唱夫听,对瓦解、打击汉奸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歌词唱道:“伪军众弟兄,你们要听清,每天烧杀抢劫,给鬼子当帮凶。劝你们擦亮眼睛,改邪来归正。伪军弟兄们,你们要听真,每天吃喝嫖赌,丑事丧良心。盼你们弃暗投明,参加八路军……”
抗日民众在对敌鏖战中,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充分发挥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的威力,彻底粉碎了日寇的“三光”政策,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和“沦陷区”交接地区——章丘闫家峪、文祖、垛庄一带,人民奋勇杀敌的士气,出现了踊跃送子参军、送粮支前的可喜局面。有一曲《唱五更》是这样唱的:“一呀么一更里,月牙爬屋脊。慈母送子去参军,起早补寒衣。二呀么二更天,月牙挂正南。好男要当英雄汉,投奔沂蒙山。三呀么三更里,月牙偏正西。盼儿火线多杀敌,立功早报喜……”
儿童团是地下党组织在各村倡导建立的少儿组织,他们都是在校学生,一边上学读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区政府和武委会利用他们年纪小、不引人注意的特点,经常让他们为八路军传送情报;还及时完成武委会交给的多项任务。那时,《儿童团之歌》在山区、平原地带都广泛流行:“你握大砍刀,我扛红缨枪;刀枪随身带,抗日要武装。路口去放哨,村头站双岗。逮住狗汉奸,麻绳把他绑。栽种信息树,防日来扫荡;我们儿童团,卫国保家乡……”
抗战时期,各村妇救会的姑嫂、姊妹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为抗日前线出力献策、一呼百应。她们踊跃做军鞋、护伤员,真正顶起了后方的“半边天”。有一首《送粮路上》的民谣采用对歌形式,是这样唱的:“衣呀来,来呀嗨,哎嗨哎海衣呀嗨。你晒一箩筐,我晒一布袋;姐妹们,干啥呀?——你快猜,俺不去赶集市上卖。你担“两头翘”(扁担),她推“小平板”(小车)。姐妹们,做啥呀?——你来猜,咱送粮路上来比赛。她支前飞得快,你送粮站前排。姐妹们,干啥呀?——你快猜,咱争取,立功受奖把花戴。”
随着抗战形势由防御——相持——反攻——胜利的不断发展变化,抗日歌谣的题材也不断创新。可以说是取材广泛、层出不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还出现了歌者百唱不厌,听众百听不俗的诱人景象。正如过去一位农民诗人所说的那样:“抗日时期红色歌,比那牛毛都要多;唱过三天又三夜,没唱完半个牛耳朵。”
新闻推荐
◆这部纪录电影,已经不同于文本的周到、全面、娓娓讲述,而是选取独特的方式,从普通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讲述中国人民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以根据地精神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