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沂州路北段王滨的家,与早已名声在外的高知名度“不相称”的是,王滨的生活简单而朴素,泛黑的水泥地面、毫无装修的墙面。但是王滨老人的家中被各色沂蒙特色艺术品填满,剪纸、印花布、挂门笺等作品琳琅满目,面积不大的屋子被装饰成一间间民间艺术展览馆。“我正在创作的一件现代剪纸作品《当代竹简》,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构思,现在即将进入刻剪的步骤,整件作品马上就快完成了。”王滨说,当他之前看到媒体报道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时他就萌生了创作这件剪纸的想法,他想用自己的刀剪让更多的游客感悟到文明出游的重要性。记者看到,该作品以一片竹林为主,竹子上被人为刻上了类似“某某到此一游”一类的字迹,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人一目了然。
让王滨老人开心的是,他剪纸生涯中最为满意的一件作品刚刚创作完成,这件名为《金雀山银雀山》的作品集结了他太多的心血。“这件作品是我搜集整理了很多的民间传说故事创作而成的,创作手法吸收了日本剪纸的一些先进经验,这件作品还被用在了一部电影的片头,电影正是讲的发生在我们临沂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
在王滨的家里,王滨老人最珍爱的莫过于自己剪纸所用的一堆工具,锈迹斑斑的老花镜、用了几十年的刻刀,哪怕是一把新添置的小剪刀,在他的眼中,都是一件宝贝。王滨告诉记者,在他10岁的时候,就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1950年,王滨在山东省立莒县师范开始专业学习剪纸,毕业后的他在老家莒南的一所小学里当起了一名美术老师,教学生们剪纸。不久后,由于出色的剪纸水平,王滨被调任市群众艺术馆专业从事剪纸、工艺美术创作,此后,王滨与剪纸艺术再也没有分开。
参加工作60余年,王滨走遍了齐鲁大地,深入一线掌握了全省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基本面貌,对各地的画布、挂门笺等工艺都有了一个详实的了解,这也使得他的剪纸作品中融入有其他民间工艺元素。
一把剪刀能表现一个万千的世界,一块花布能体现一个多彩的人间。多年来,王滨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印花布的探索创新也颇受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的赞许。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也曾给王滨题词:“民间保护神”。“我这辈子没啥爱好,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剪纸。”几十年来,王滨在剪纸方面获得的荣誉已经是数不胜数,农历2014年年末,79岁高龄的王滨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尽管如今年事已高,但王滨对剪纸艺术的未来还有很多的期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剪纸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剪纸不能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中被给予一席之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剪纸。”
记者张庆举
新闻推荐
老青岛有这个样一个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短短几十个字却包含了青岛的6家老字号,而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