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
今年81岁的李任成老人和85岁的史焕英老家在招远,现住莱山镇益丰小区,1953年结婚的老两口,如今已经携手走过了62年的风风雨雨。“现在我们一家在烟台有二十多口子,我们的日子过得真挺好的。”采访中,两位老人不断向记者“晒幸福”。
日本鬼子扰乱,18岁才念完六年级
两位老人老家都是招远玲珑镇的,李任成老人住后花园村,史焕英住在相距八里路的史家村。“她到我邻居家走亲戚,我偷偷看了她一眼。”李任成老人说当时邻居给他和史焕英撮合,正巧赶上史焕英到他们村的姨家里走亲戚,而史焕英的姨家,就是李任成家的邻居,于是李任成“偷偷看了一眼”史焕英。“我心里真是挺看好她的。”说起当年第一次见面时,81岁的李任成老人脸上还有一丝腼腆。
在当时的村里,李任成还算是个文化人,虽然已经18岁了,但当时正在读六年级。“那会儿日本鬼子不让念八路书,把老师打死了,找了很多老师都不敢来教,我就二年级到四年级跳着念,断断续续地,18岁才念完六年级。”俩人认识以后不久就结婚了,结婚以后李任成没有再读书。“生活紧张也念不下去了,当时全村只有三个人念书,我是其中一个。”对自己能读书看报,李任成老人很自豪。
年轻时,他曾被称为“萝卜木匠”
结婚后,两口子一起种地,村里凡是需要学习的时候,都安排李任成去学。“我这个人能下决心,干什么都能干好了,林业、农业、水利都是我去学习。测量东西的标尺村里没有,我弄几根向日葵把皮刮刮就做成了标尺,标上红色黑色。”李任成就是用这样土制的标尺测量了水库的水容量。
心灵手巧的李任成在村里干到1971年,开始琢摸着到外面搞副业。“那会儿在村里一天挣三毛三分钱,我到外面搞副业干一天能挣六块三毛八,党支部书记研究同意我带12个人出来,一年给队上交500块钱,队上给3500分。我这个人因为有文化,从没出过大力,这会儿不一样了,出来出大力推小车,但干一天等于在生产队20天。”李任成搞了一段时间副业后,又琢摸着学习木匠。这时,李任成已经40岁了。
李任成的父亲就是木工,这位老木匠认为儿子都40岁了才要学习木工,太晚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里连块尺把长的木头也没有,没有木头,拿什么学木工啊。不过,这难不倒心灵手巧的李任成,他告诉父亲,我可以用萝卜学习啊。父亲被他的创意震惊了,但想了想,觉得也不是不可以。于是,李任成40岁这年,开始用萝卜学习木工。
李任成告诉父亲,拉大锯我不干,锛子我也不干,我学就学插架对缝这些技术活。他用八斤沉的大萝卜练习做风箱,“风箱有插架也有对缝,一共是38块木头拼成的,虽然看着不起眼,对木工的手艺要求很高。”当时学木工,李任成也有自己的“算盘”,“冬天冷了可以在家里干,夏天热了就在外面树荫下干。”李任成认为这是一个不遭罪的技术活。用萝卜学会了做风箱,李任成开始挨家串户看人家风箱,告诉人家“不要钱给你做”,收下了三个风箱一个杌凳的活,“杌凳12个眼12个榫,都是斜的。”李任成说杌凳也非常考验木工的手艺。为了把这三个风箱一个杌凳做好,李任成晚上12点才睡下,凌晨3点就起来,这样又实践半个月,李任成开始走村串乡当木匠,能干的史焕英则一边带着孩子一边下地干活挣工分。“我老伴很能干,虽然是女的,但也是主劳动力,能拿7个工分,这在妇女劳力中是最多的。收种出库、抬机器耕地,队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挑挑拣拣,任劳任怨。”
搬了五次家,四个孩子生在四个房子里
李任成和史焕英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结婚没有房子住,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之后两口子搬了五次家,四个孩子生在四个房子里。
1953年结婚,1958年分家,分家后先是住在姨家的房子里,后来大队要把这间房子倒出来当仓库,没地方住,俩人又找了村里两间小房子住着。但没住多久,小队又要用这个房子办饲养班,俩人不得不重新搬家。“抓个房子真是太不容易了,把家里所有的力气都使尽了,十年没套院墙。到了第十年,寻思把院墙套起来,老大、老二两个女儿和爸爸一起去打石头,当时生产任务繁重,大队需要劳动力,不让李任成在村里找小工,李任成就自己和两个女儿一起干了十天七夜,晚上点着汽灯往外搬,老伴在家里做饭,把饭送到石场。往家推石头的时候,李任成的乡里乡亲利用中午头休息时帮着他往家里推,一个钟头推一趟,一个中午能推三趟。建房子的时候,李任成找的是金矿的工人,“金矿是干一天一宿休息一天一宿,他们休息的时候来帮我,十几个人,会干的干瓦工,不会干的当小工,一天就出来一个大体的框架。”
两位老人闲来没事全国各地“耍”
十年前,老两口搬到烟台。他们的小女儿在烟台事业做得很成功,挣钱给老两口买了楼房,把两位老人接来。两位老人闲来没事,就全国各地“耍”,去年10月去了南京、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也到过四川、海南、浙江等地。能干的小女儿还在北京买了房子,2012年老两口还到北京住了两个多月。李任成这位“萝卜木匠”,年轻时心灵手巧,年老了也依然与众不同。虽然只上了六年学,但老人酷爱读书看报写东西,“走到哪都带着笔。”老人家订了《烟台晚报》和《今晨六点》两份报纸,每天早晨和老伴一起下楼遛遛弯,回家后老伴做饭,他看报纸。吃过早饭,老伴缝缝补补,做十字绣、钩花,他继续看报纸,“每天都会把两份报纸都看完。”看完报纸李任成老人就会拿出纸和笔写稿子,几年坚持下来,如今老人家已经写了厚厚的一摞稿子,记录村庄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家庭的故事,以前老人家边看报边剪报,现在则喜欢用笔记录下来。“一生不会闲着。”或许,这正是李任成老人年逾八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体力和记忆力的诀窍吧?
采访结束时,老人笑着告诉记者,一直没有人知道他是萝卜木匠,只有老爸和老伴知道,“这下子全烟台市的老百姓可都要知道喽。”一个隐藏了40多年的小秘密即将公布于世,老人的神情有些小兴奋。
新闻推荐
陈玉瑾陈洪达/口述徐宪/整理并供图在1941年抗日最艰苦的时候,招远抗日行署由南乡杜家集转移到垛石口后徐家、宅科、仓口陈家一带山区。仓口陈家的招北抗日行署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