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学院在科研方面还是个空白。去年以来,学院在科研创新中实现了重大突破。一年间共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81项,已立项34项,共争取科研经费304.8万元,是建校近9年来科研经费的1.2倍。
人人成才,个个就业———高职院校之根本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定位,顺利就业。学院自成立之初,就把学生就业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如何能让广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打好基础、学好理论的前提下,学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实现了突破:
学生动手创新能力有突破。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信息工程系的梁邦永、尹义军、谢振3名同学荣获山东省冠军,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全国电子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山东省高职院校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队,实现了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的重大突破。山东省教育厅为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府发来贺信表示祝贺。7月19日,《中国青年报》以《大赛让我们收获了自信与成功———记高职组一等奖得主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为题对此作了重点报道。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抓在手上不放,每年学院都组织各类比赛,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院长师承瑞说。
杨海峰是该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计算机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被推荐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技能竞赛,一举荣获“山东省计算机能手”称号,并被评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如今,杨海峰已经是深圳华为集团的技术骨干。
据统计,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等省级以上大赛中,成绩突出,共获一等奖20项,二等奖27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校企合作有突破。把教学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多年来,学院不断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与众多企业联合设立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到目前,每年有近2000名同学先后到泰山钢铁、朗进科技、山东力创、天津通广、中国重汽、烟台富士康、济钢、日钢等大中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去年11月,市政府在学院召开了首届校企合作恳谈会,并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校地联合招聘会。通过这两次重要会议,拉开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帷幕,如今,学院已先后与市内外近60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山东朗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每年给学院提供10万元资金设立“朗进五小创新基金”,奖励那些在“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制作、小革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
与此同时,学院与北京神康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首家生物电医学技术学院,并在钢城区辛庄镇开展了生物电医学技术“农村医疗工程”试点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功。今年6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举行了世界针联首届针灸与生物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介绍了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起了近百名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高峰无止境,勇者来攀登
追寻走过的路,莱芜职院人无比自豪。展望职院的明天,他们更是信心百倍。但同时,他们更感觉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体制的变革给职院的生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能让学院在职业教育的大浪中搏击风雨,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来学院指导工作的题词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答案: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师承瑞说,并向记者描绘了学院的蓝图:到2015年,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0000人,开设专业5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馆藏图书100万册,开展社会培训30000人次。在学院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继往开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向着把学院办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有特色、有活力、有影响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为确保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评选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专家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学生,派遣优秀教师及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留学,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拓展办学新空间;建成若干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彰显学院特色;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尝试‘一校多制\’、‘多元办学\’,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快学院发展……”师承瑞告诉记者今后需要完成的各项重点工作。
采访临近结束,师承瑞这样对记者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院办成政府满意、人民满意、学生及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的一流院校。”
十载辛勤耕耘,一朝凤凰展翅。如今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如同一只羽翼渐丰的凤凰,正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
新闻推荐
莱芜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暨第六届文明市民候选人主要事迹(每一类均按姓氏笔画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