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见闻
“民谣诗赋”里看变化
通讯员 许俊华 特约记者 张奎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村,我是这个村土生土长的人呀!村子变化大呀!一派新气象,邻里们很和睦,老少爷们更可亲,我们村发生许多幸福的事,村民们住上楼,就把那个小康奔,乡亲们哪,咱可不要忘了本,要感谢支部带头人。”11月14日,记者一走进凤城街道叶家庄村,就被群众正自编自唱的一首《老家之歌》吸引,这首歌唱出了村里发生的新变化,道出了全村群众对村干部的赞美心声。置身于村里鳞次栉比的新建居民楼,满眼是干干净净的大街小巷、忙忙碌碌的男女老少、红红火火的沿街商铺,昭示着叶家庄人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这里的学生真幸福
步入叶家庄小学,只见校园虽小,但一点也不比城里学校差,有图书室、微机室、器材室,而且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和空调,最让人吃惊的是学校还有心理咨询室,这要放在城市或许不足为奇,但是在农村小学中应该算是屈指可数。尊师重教是一种美德。叶家庄村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实在在为学校办好事、办实事。装空调、买电脑,今年又投入16万元建起了水冲式厕所和车棚,粉刷了大门和墙面,对校舍进行了防水处理,解决了学校水、电、煤等问题,节假日还到学校慰问,给师生们送温暖,为师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采访中,叶家庄小学校长亓发义如数家珍地跟记者说这花是哪来的、那些草是谁栽的、柳树是哪年种的、白玉兰是哪个老师从家里移过来的,记者觉得老师们早已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了。叶家庄村干部始终把“关注民生、服务群众、情暖民心”放在重要位置,不遗余力为民排忧解难。今年1月,村里7岁的王雅宁因意外引发床铺起火,全身烧伤面积达80%,伤势严重,目前正在北京接受治疗,但10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愁坏了王雅宁一家。得知这一情况后,叶家庄村为小雅宁进行了三次捐款,累计捐款7万余元。
“两新”工程惠民生
“宏伟蓝图你规划,春风得意成大业;带领村民同致富,养殖兔子又栽树;楼房建成一排排,走的全是水泥路;村民个个都有数,齐声共赞党支部;不负众望跟党走,苦你一个好支书。”这是叶家庄村村民亓军感叹村里“两新”工程给村民带来巨大变化时写的一首打油诗。
叶家庄自启动“两新”工程建设以来,短短两年时间里,13栋居民楼拔地而起,340户入住,建成35套老年房。目前,在新村160户拆迁户带动下,旧村100多户主动报名拆迁,形成了和谐拆迁、主动拆迁的喜人局面。
2009年,叶家庄抢抓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赶上了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头班车。他们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村里未投一分钱,一期7栋居民楼拔地而起,280户村民通过老房评估、土地置换,仅花了几万元就住进了140平方米的新楼房。小区内道路平整、绿树成荫,文体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为了赞美叶家庄人的美好生活,村民们为小区起名为“茂盛小区”,十多位老人还自发地当起了义务清洁工。
村里人人有活干
只有发展商贸工业,才能带活一方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多年从事企业经营的村党支部书记亓宏伟深谙此道。他瞄准该村地处城郊,东靠莱城北外环,西邻嘶马河批发大市场,地处泰莱高速路出口的区位优势,在老泰莱路两侧建起了沿街楼和加工厂,租赁给村民发展工业商贸。目前,已发展塑钢厂、机械加工厂、预制厂、建筑队等民营企业20多家,面食加工、餐饮百货等个体工商户40余家,年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400元。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责任就是为村民服好务,了解村情民意,关注好每户的衣食住行,脚踏实地为村民干实事、干好事。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才有今天的和谐拆迁、平安建设局面。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28幢居民楼,村民全部搬进楼房,腾出土地,建设工业园,招商引资,发展工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亓宏伟说。
新闻推荐
新华社兰州7月20日电(记者 姜伟超)记者从甘肃省正宁县法院获悉,20日下午,正宁“11·16”特大校车事故开庭宣判,事故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以交通肇事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7年。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