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公务用车改革正在启动。无论是高层的一再表态,还是目前可见的一些相关文件都在表明,“三公消费”中的重要一环公车问题,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次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的效果如何,社会各界也相当期待。
多年来,公车改革这个议题一再被翻出,被关注,被聚焦,然而热闹一段时间之后又复归寂静。公务用车的种种乱象,改不动,改不了。公车改革难吗?当然难。因为这项改革触及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个群体又都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公正政策的制定者、公共话语权的掌握者。所谓拿自己开刀,自然不易。
在过去几年中,公车改革其实有过多次行动,但观察其效果,却令人失望改革基本没有进展,或者说基本没见成效。公车数量在试图压缩的过程中不断增长、公车标准在寻求规范的过程中一再提升。以行政级别确定专车的制度,在现实中却形同虚设。一些地方芝麻大的官,也堂而皇之开着政府配备的豪车。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地方曾探索取消公车,实施货币化改革,按官员级别高低发放相应档次的交通补贴,或按相应优惠额度将公车“卖”给官员。乍看起来,这些方案并不差,遗憾的是,操作起来之后,公车数量不见减少,被“改革”的公车被视为福利,以低廉的价格分配给了官员。
这些情形说明,由于被改革对象力量强大的抵制与消极回应改革政策,几年来公车改革的经总体上被念歪。由于特权、福利意识作祟,由于相关财政预算的软约束,也由于缺少实际的惩罚举措,其结果,公车改革一再失败,拥有特权者照旧享受特权。
概言之,过去若干年间,公车改革的不尽如人意,并非改革举措有多大问题,乃因政策执行不到位,使得政策效应被严重消解。因为阻力之大,反过来导致改革动力被弱化,违规用车的官员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惩罚。公车改革长期徘徊不前,关键就在于此。
不过,公车改革多年来的失败早已告诉人们,难的不是制定方案,而是方案定出之后,制度执行究竟有多大力度。制度执行不力,本质上则是因为触碰到的权力在起负面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公车改革与所有需要深化的行政系统内部改革问题一样,最核心的一点,不是就车改论车改,而是要管好、管住权力。公车改革之难,折射了政府“自我革命”之难。但即便再难,公车改革过程中也断不可踩刹车。将政府公权变成特权、变成私产的现象,无论如何不能继续重演。透明的权力、受约束的权力,绝不该成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新闻推荐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制度,主要承袭和沿用前苏联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下配给、管理和使用模式。近年来,这种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一些地方公车的配备和使用是无序(私用、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