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单独两孩”政策放开后,虽然舆论一片叫好,但是一些打算要两孩的家庭,却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顾虑。
烦恼
1
床位太紧张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各大医院妇产科“一床难求”。业内人士表示,据此前相关统计,本轮生育高峰将持续到2017年,“单独两孩”放开后,高峰持续到何时就不好说了。
根据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统计,2011年前,该院新生儿分娩人次都在1万以下;2011年,新生儿分娩人次达到1.5万,一下上涨了50%;2012年,新生儿分娩人次超过1.9万。2013年同比依然是增长。由于分娩量过高,该院产科住院部的走廊加床常年都有人。为给更多产妇腾挪床位,该院去年不得不进一步压缩床位利用周期,一张床位的周转期不超过6天。
“目前,江苏全省每年有80万左右的新生儿,‘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实施后,江苏每年要新增18万新生人口,保守估计每年新增人口也将达到11万左右。”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说,目前江苏全省开放的产科床位共计1.8万张,儿科床位共计1.6万张。产科和儿科的医护人员加起来一共1.6万人,缺口相当大。“光医护人员,缺口就是1万多人。”
烦恼
2
好月嫂难求
五一小长假期间,安徽省皖嫂家政服务中心的电话每天仍然十分繁忙。家政中心主任宛志英告诉记者,自从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后,基本上每天都有来咨询的单独家庭。
今年39岁的夏新红进入月嫂这个行业有6年了,现在是合肥新红家政母婴护理部的负责人,她原本就是业内小有名气的“金牌月嫂”,今年更是成为许多家庭争抢预约的对象,全年的“档期”几乎排满。“像我现在的服务26天的收费是6000元,二胎家庭都是能够接受的。”夏新红说。
“五六千块钱肯定出得起,但要找到一个专业靠谱的‘月嫂\’真不容易。”安徽庐江的小李正在为找月嫂发愁。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一些三四线小城市和县城,有专业资质的育婴从业人员较少,很多打着“月嫂”头衔的都是普通的保姆。
据悉,由于月嫂的“紧俏”,甚至有准备生二胎的家庭中奶奶或姥姥亲自去上月嫂培训班。“因为当时受条件限制,第一个孩子是父母带的,很多方法都不是很科学,正好孩子奶奶刚退休,自己跑去报名上月嫂班。”南京市民吕女士说。
烦恼
3
工作还是家庭
今年34岁的汪琴是合肥某社区的妇联主任,自从单独两孩政策放开后,她陷入了纠结:要不要生二胎?汪女士担心,如果要两孩,势必会对她的工作产生影响。“要工作上的发展还是家庭上的和谐,对我来说是个单选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职业女性在“生两孩”上犹豫不决,从怀孕到孩子出生再到上幼儿园,这期间母亲将花费大量甚至全部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和家庭。普通女性从22岁大学毕业到55岁退休,最多工作33年,如果生两个孩子,不仅工作年限大打折扣,精力上也不够投入,很多女性不能不考虑职场的竞争压力。
一名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在招聘女员工时往往会倾向于招聘比较年轻的女大学生或者是已经生育过的女性,“这样可以避开女性的产假,有人觉得是就业歧视,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如果员工都去休产假了谁来工作呢?”
“一方面女性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但另一方面,她们工作的职场却没有给育龄妇女任何‘优待\’。”专家表示,如果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生育二胎的女性工资由相关部门支付,哪怕是按比例补偿,企业的压力也会相对小一些,二胎女性的职场压力和就业歧视也许会有所好转。
X
相关新闻
助产士缺口大、服务要求提高
“二宝”来了,社会准备好了吗?
随着“单独两孩”政策在全国陆续落地,近几年我国将迎来人口生育小高峰。与此同时,助产士正面临严重的缺口,这与我国将要面临的高峰期孕产妇服务工作量极不相称。
现状:助产士缺口加大
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义平介绍,广东自3月27日起公布实施的“单独两孩”政策,符合政策家庭近15万个,明后年将出现生育小高峰。
据广东省卫计委医政处提供的数据,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为1:1000,而在中国比例却为1:4000。如果以2003年英国每1000人口助产士比例为0.63的标准,参考《中国统计年鉴》中2009年人口数133474万人进行测算,目前我国助产士人数缺口80万。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潘继红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有近100名助产士,而其年分娩量为1.1万。“生育小高峰的到来,无疑加大了助产士配置的缺口。”
挑战:助产服务要求更高
记者了解到,不少“单独两孩”准妈妈是高龄怀孕,增加了妊娠和自然分娩的危险因素,这将对助产士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广东省护理教育中心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助产士为主服务的孕产妇,孕期住院率降低、自然顺产率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也高。
“如果妇女在分娩时能够得到专业卫生工作者、特别是助产士的照顾,并且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及时得到产科诊断和治疗,孕产妇的死亡率可减少75%。”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护士长赖雪梅说。
措施:业内呼吁推动立法
广东省助产协会副会长、深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陈小荷说,现在的助产士岗位适应性差,很多不能独立上岗。
“这与人员培养的困境密切相关。”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姜梅介绍,院校培养的本科以上助产士特别少,且都分散在中专院校。而临床又要求大专以上,教育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由于没有晋升的渠道,很多助产专业学生走了护理系列。造成不少医院从护士里选拔助产士,由于缺乏专业性埋下了隐患。
陈小荷建议以法律法规来明确助产士的职责、从业资格与执业范围,独立设置助产专业学科、建立以专科为起点的、本科、研究生系统的助产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助产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晋升系列。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媳妇不愿熬成婆 宣纸手艺谁传承?中国宣纸集团曾招的本科生工人一年前辞职 一线工人也流动频繁,高超技艺面临人才断档
中国宣纸集团曾招的本科生工人一年前辞职 一线工人也流动频繁,高超技艺面临人才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