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钦辉
十、起用正人朝廷群贤毕致勤于政事皇帝求贤若渴
弘治皇帝依靠一班能干的大臣,首先做的事,就是把他父亲在位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有识之士,重新提拔上来。
因为怀恩以正直敢言被贬到凤阳守陵,弘治皇帝早知此事,一俟登基,便把他召了回来。怀恩便上言道:大学士万安善阿谀奉承,王恕刚直方正,请皇帝去万安而召回王恕。所以,弘治皇帝召回的第一个大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恕。
这王恕是陕西三原人,一向以直言敢谏著称。他一生受皇帝之命提自己看法的有二十一次,自己主动提出建议的有三十九次。当时有“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的民谣。这样一个有主见、有头脑的人,放在一个不想作为的皇帝身边,成化皇帝当然总是觉得碍事。成化二十二年,传奉官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朝政中的一大毒瘤。王恕秉公直言,坚决要求取缔传奉官,态度很是激愤,惹恼了成化皇帝。这时,南京兵部侍郎马显送来自己请求退休的报告。这与王恕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事,皇帝却在马显的退休报告下面另加几字,批道:“王恕老劣,亦令致仕。”工部主事王纯上疏论救,结果当场被打了几十大板,发配到贵州当了一名推官,也就是法官。
次年,有个叫邹智的考生,很有志向,对王恕非常敬慕,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在赶考途中,专门到三原去拜访他,说:“治理天下,关键在进君子,退小人,如今小人当政,流毒天下,像您这样的栋梁之才,却被搁置一边,真是上天无眼。”后来,邹智考中进士,就上疏请求起用王恕,但成化皇帝未置可否。弘治皇帝即位之后,邹智又与御史姜洪、太监怀恩等,力请重用王恕。于是,弘治皇帝便把王恕从三原召到北京,委以吏部尚书的重任。
选中一个吏部尚书,带出一个好官风。王恕非常感激皇帝的知遇与信任,他在考核官吏的重要部门,尽力尽责,把一大批正直的官吏,推上政治舞台。
《明史》评价道:“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王)恕之力也。”
有一次,陕西巡抚缺位,这本是吏部的事,于是,吏部尚书王恕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说此人可以信任。但首辅内阁大学士刘吉却想推荐自己的私人,又不好明说,便拐了一个弯,只是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萧祯此人不行。
这个陕西巡抚的人选,让两个大臣争执不休。于是,弘治皇帝叫吏部再选。不想王恕对人选问题了如指掌,且为人忠直,立即上书皇帝,说:“如果我推荐的萧祯不能信任,那是我这个吏部尚书的罪责。可是,萧祯尚没到任,陛下怎么知道他就不能信任呢?想必是陛下亲近之臣另有目的。臣不敢为了保自己的官位,不负责地接受陛下的旨意。如果陛下认为我推荐的这个人不可重用,也就是我这个尚书不称职,就请陛下放我回老家。”弘治皇帝是个明白人,一看就认为王恕的话不无道理,且文中表现出一股刚正、忠直之气,立即下令授萧祯为陕西巡抚。
弘治五年,王恕针对朝廷生员吏典开纳事例,也就是通过捐钱捐粮可以买低级官员头衔的事,要求停止。历代历朝,卖官鬻爵,是遇上大灾或大的战争才用,这主要是因为太败坏吏制。王恕说:“永乐、宣德、正统年间,天下也有灾害,各边也有军马,当时也没有开卖官事例,现在粮食没听说不足,军民也没听说困苦。却以此为长久之策。既然可以用钱财买到官,又怎么能做到严于律己?这些用钱财买到官的人,你想明天不贪财害民,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真是至理名言。弘治皇帝一听有理,马上中止——— 王恕真是碰上一个好皇帝。
在王恕调回的同时,弘治皇帝又把马文升调回,授左督御史,赐大红织金衣一袭,后来又任为兵部尚书。马文升对军队大力整顿,严格考核,罢免贪生怕死的军官三千多人。大凡革新,总有阻力,他便遭来报复。有人夜里持弓箭在他门口,伺机行刺;有人则把诬告信射进东长安门内,妄图使朝廷对他进行处理。弘治皇帝知道后,立马令锦衣卫捉拿报复者,又派出十二名精干骑兵,日夜保护马文升。可见弘治皇帝爱才心切。
弘治皇帝上台时才十八岁,但朝廷那么多事情和官吏,又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他令吏部、兵部把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的官员姓名、职务、履历、年龄、品行呈报上来,张贴在文华殿墙上,以便经常观览,有了变动就注明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他由于先天不足,身体本来不太好,但仍然坚持早朝,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弘治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夜里,他的祖母周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发生火灾。他本是一个孝子,祖母又有养育、保护之大恩,他怕祖母受惊,便守护在太皇太后身旁,彻夜未眠,直到天亮也不敢离开一步。等到早朝时,他派了太监向内阁大臣请假,说是“昨晚清宁宫失火,朕奉侍祖母,彻夜不寐,今尚不敢离左右,欲暂免早朝,不知可否?”
皇帝因守候祖母,而不是打牌、赌钱、喝酒等的缘故,向手下人请示是否取消一天的早朝,恐怕还没有先例。
他不但把早朝看作是勤政的重要标准,而且还开始了午朝,上起了中班。这午朝是明代创业之初,皇帝励精图治,在早朝之后增加的。但弘治的祖父正统皇帝,因六岁登基,年幼不敢太过劳累,便废掉了。此次重开,是五十年来的第一次午朝。早朝之后,这午朝一开,就使皇帝有更多的时间与各衙门大臣见面,减少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中间环节。
他又接受大臣的建议,恢复开设大、小经筵。大经筵请讲官讲四书、五经、历史及书法;小经筵请“端介博雅”之臣,讲圣贤经旨、帝王大道,以及人臣贤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戚。这大、小经筵,相当于皇帝的在职学习班,弘治在这些班里尽情地吸取“营养”。
后来,皇帝觉得在早朝、午朝、经筵之后,还有很多实际问题要与大臣当面商量,于是,在弘治十年三月,又开始召集内阁各大臣,到文华殿“共议国事”,相当于召集内阁开联席会议。这也不是弘治皇帝的首创,他父亲成化皇帝在位二十三年,也召集过内阁议政,但仅仅一次。弘治这次恢复召见内阁议政,举朝传为盛事。
皇帝躬身任事,知错能改,还体现在一些小事上。
话说弘治皇帝登基几个月之后,想是年轻,也想风光风光,便下令在万岁山建一所棕棚,以备登高远眺。看来这棕棚还不是今天的楼堂馆所,花费也不是很多。但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有个叫虎臣的太学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便上疏道:“陛下即位伊始,正当勤俭持国,为民楷模,此等不时之作,还是撤销为好。”
噫!在大臣如云、猛将如虎的朝廷,你一个小小的太学生,尚未出道,又算得了什么?真是自不量力。所以,当时这个举动,把太学祭酒、也就是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吓得魂不守舍,怕罪及自己,立马把虎臣抓了起来,以便摆脱干系,讨好皇帝。
皇帝只是想盖一个小小的棕棚,不想却受到一个太学生的责问,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事。但弘治皇帝却不这样看,他令太监把虎臣叫到皇宫的左顺门,转达自己的意思说:“你讲得很对,棕棚已经拆除了。”由于虎臣的敢言,弘治还授了他一个七品官,到云南去当了一个知县,一时成为京城的热点人物,算是今天的政治明星之类。而那位校长却无地自容。
皇帝的这种胸怀,大大地鼓励了大臣进谏的勇气,在一些极重要的政事上,敢于与皇帝争是非。因此有史书说,大明一朝,奸臣很多,忠臣也很多。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嵇振颉进入大学后,课业负担相比高中缓解不少。有些人没日没夜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在游戏场景中醉生梦死。可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自由并不意味着颓...